作者:文双春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8-27
选择字号:
科学家也要三十而立

 

文双春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在30岁以前没有取得科学上的大成就,将永远都不会有了。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狄拉克也觉察到,大多数伟大的物理学家在30岁以前就完成了他们最出色的研究工作。据克莱格和埃文斯的著作《十大物理学家》所述,狄拉克曾经跟海森堡(与狄拉克相当的量子力学奠基人)开玩笑,当他达到这个年纪时将“不再是一名物理学家”。

心理学家西蒙顿通过调查历史上近两千名科学家后发现,数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获得成就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7.3岁、29.4岁、29.7岁和30.5岁。这项发现竟然与两位物理学家的观点高度一致。“获得成就”与取得great或最出色成就虽有区别,不过,也许指的都是“首秀”,比方说发表第一篇论文。如果是这样,那科学研究也符合三十而立的法则。

看来,30岁是道坎。那么,想取得科学上的大成就,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启科研呢?“十年磨一剑”,依此倒推,20岁左右必须开始“磨刀霍霍”了。翻阅科学史,不难发现,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正是从本科甚至更早时候开始的。

1999年,《物理世界》杂志对100余名一流物理学家进行问卷调查,评选出了有史以来10位最杰出的物理学家。2013年,《观察家报》依据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的判断准则,推出了一份史上“十大物理学家”名单。同时入选两份名单的物理学家有8位,按出生时间先后分别是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卢瑟福、爱因斯坦、玻尔、狄拉克、费曼。

伽利略(1564~1642)值得这个称号:史上本科生独立科研第一人。仅从“伽利略吊灯”故事中就可见一斑。说的是伽利略在读大学期间,通过观察和研究比萨大教堂的吊灯“随风飘摆”,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这个原理成为后来惠更斯发明摆钟的基础。

牛顿(1643~1727)是毫无争议的在大学期间就潜心科研的人。若非如此,他在大学毕业前后一两年内的科研成果爆发从何而来?据牛顿晚年回忆,他“在这个时候发现了无穷级数方法”。特别是他创造了科学史上的奇迹:发现微积分、光的色散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切是在 1665和 1666这两个疫症年代进行的,因为那些年代是我发现、思考数学和哲学的最佳年华。”

麦克斯韦(1831~1879) 最伟大的成就体现在以他名字命名的方程组中。他在大学期间对实验抱有激情,加入了福布斯教授的科研实验室。他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偏振光通过退火的玻璃传播时会产生鲜艳的图案。

麦克斯韦这时开始写论文,初稿“读起来太艰涩,结构也很糟糕”,在福布斯教授的批评和指导下,“麦克斯韦开发了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家中最流畅的写作风格之一”。大学期间,麦克斯韦获得了攀登科学高峰所必备的基础训练。

卢瑟福(1871~1937)12岁就自学大学教授写的教材《物理学入门》,18岁进入新西兰坎特伯雷学院学习,大学期间正逢赫兹发现电磁波,他仿造了一台赫兹的设备,在地窖内开展无线电讯号收发的实验研究,并且有了新的发现。他因此获剑桥大学首批研究生奖学金,进入卡文迪什实验室。

爱因斯坦(1879~1955) 给人的印象是,读大学时逃课不逃学。为弥补逃课的负疚感,他“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热情而又努力地在韦伯教授的物理实验室里工作”“盖塞教授关于微分几何的讲授也吸引了我,这是教学艺术的真正杰作,在我后来为建立广义相对论的努力中帮了我很大的忙。”他还对当时的热门前沿课题“运动系统中的电动力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导致他几年后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玻尔(1885~1962)“从早年起就是一个如饥似渴的书迷,还在大学读本科课程的时候,他就试着追踪物理学的最新进展。他对待科学的态度一丝不苟,以喜欢在教科书上纠错出名”。玻尔在哥本哈根大学准备毕业考试期间,完成了一篇关于水的表面张力的论文,其中包含了他做得详细的实验研究。他凭这篇论文获得丹麦皇家科学院的金奖。28岁前后他完成了3篇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论文。

狄拉克(1902~1984) 16岁进入布里斯托大学学习,23岁时成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大学时他更喜欢私下里学习,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物理图书馆里,思考基本的科学问题。

费曼(1918~1988)17岁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大学期间,先后跟两位研究领域迥异的教授做科研,均取得成果并在《物理评论》杂志发表,其中一篇里面有一个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式,进入了很多量子力学教科书,这算得上本科生科研的一座高峰。

对于立志献身科学的人来说,尽早开启科研历程可以说是真真切切地赢在起跑线上。正如美国学者韦恩·C·布斯等人著的《研究是一门艺术》一书所写,“即使你无法想象现在做的研究可以改变世界,我们保证你及早地努力将让你稳步筑梦在踏实的路上。”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中国科学报》 (2020-08-27 第8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