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蓓蓓 赵磊 宋志春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7-16
选择字号:
果树遗传与分子育种路上的“铺路人”
——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韩月彭

韩月彭观察桃组织培养苗生长状况。

韩月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果树分子育种研究组首席研究员。2016年荣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17年入选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018年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主要从事桃等果树果实品质的遗传与改良研究。

郑蓓蓓 赵磊 宋志春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国家农业产业技术桃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果树分子育种学科组组长韩月彭带领团队潜心科研,秉承“携手共进,臻于至善”的科研文化,致力于果树遗传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甘作科研“铺路人”。

潜心研究 成绩斐然

韩月彭自2008年回国进入武汉植物园工作以来,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他的勤奋、刻苦和执着在武汉植物园有口皆碑。他立志献身于祖国的科技事业,对科研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正是凭着这份执着和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他在果树果实品质遗传的研究领域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果实的风味品质是消费者最关注的性状。围绕我国果树产业凸现的品质瓶颈问题,果树分子育种课题组在韩月彭的带领下开展了果实品质性状评价以及遗传作图和关联分析研究,为果实风味品质改良提供了育种材料与科学依据。

色泽是果实品质中最易被感知的性状之一,韩月彭带领课题组成员在桃果实色泽遗传方向进行研究。他和团队成员不断地讨论文献,尝试新的实验方法,经常和学生一起工作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首次在果树中克隆了调控血桃着色的BL基因,揭示了植物花青苷合成的新机制,为克服果实着色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提供了新思路及分子工具。

针对一棵桃树既有白色花、粉色花,又有红色花这一有趣现象,韩月彭带领团队经过多次试验,首次阐明了桃不同类型花青素形成机理以及桃花绚丽色彩形成的奥秘,明确了“红白花”杂色表型形成的遗传基础。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人们对果树芽变机理的认识,而且也为植物色泽性状遗传改良,乃至植物突变体创制提供了新的技术与思路。

勇挑重担 攻克难题

多年来,韩月彭一直坚持自己攻读博士期间的老本行,坚信遗传学证据是解释各种品质变异的最有力支撑,然而在遗传背景复杂、童期长的果树中进行遗传学相关研究是极具挑战性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坚定的理念,促使团队在苹果风味品质遗传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发掘了数万个苹果SSR标记并研发了苹果SNP芯片,构建了2张苹果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获得了控制果实风味的重要基因。

针对桃组织培养再生与遗传转化困难这一世界性难题,韩月彭带领团队成员迎难而上,首次建立了桃根系遗传转化技术,研发了桃愈伤组织继代保存及转基因技术体系,为桃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乃至果树模式功能基因组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教书育人 不遗余力

多年来,韩月彭严谨的科研态度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指导上。每当学生完成学术论文,他总是在投稿前和学生一起,一字一句修改论文内容,对于每篇引用的参考文献都认真核实。在学生投稿被拒时,他仍鼓励学生从中积累经验。

韩月彭为人谦卑,言传身教,热爱学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好导师。他数十年如一日,永远都是实验室最早到最晚走的那一个,晚上甚至工作至深夜,学生们也深受感动,拿出一股拼劲。有学生记得第一天到实验室很早,想着老师或许没到,但走到办公室竟发现韩月彭已经开始伏案工作了。事实上,这样的工作状态并不是偶然,韩月彭几乎每日都是这么勤奋地工作。

韩月彭认为,做科研要思维活跃、眼界开阔,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曾有一位研究生因工作进展不理想而受到批评,倍感委屈,抛下所有实验,趁着假期出去玩了几天。可韩月彭却一天都没休息,每天阅读文献到深夜,将几十篇与这位学生课题相关的文献整理成PPT,详细地呈现了相关的研究进展。看着这个PPT,这名研究生的鼻子一下子就酸了,从此在学业上躬耕不辍,奋力前行。

近年来,韩月彭培养的学生中两人次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10人次分获中国科学院朱月华奖、昌华特等奖、中国科学院地奥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学生标兵、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毕业生和国家奖学金;1人次获评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功果树,惠学人,尽心竭力;倡科学,做分子,勤勉执著。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报》 (2020-07-16 第3版 信息技术)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