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登义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28
选择字号:
珠峰测绘与气候变化

近年来在珠峰北坡出现大量冰湖 高登义摄


2005年的珠峰北坡冰塔林(5900米)徐进摄


1966年的珠峰北坡冰塔林(5300米)高登义摄

 

高登义

今年五月,国家测绘部门与登山队配合,开始再度测绘珠峰高程的行动,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已两次推迟冲顶计划(编者注:5月27日11时,登山队正式登顶)。为什么要再次测绘珠峰高程?珠峰高程测绘与珠峰天气气候有什么关系?

珠峰高程测绘春秋

早在1852年,英国测绘珠峰高程为8839.8米。之后,在1975年前,印度、法国、美国等曾经多次测绘珠峰高程,测绘结果是,珠峰高程在8847米到8882米之间。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度采用的珠峰高程为8882米。

1975年,国家测绘局与中国登山队配合,首次在珠峰顶竖立测绘觇标,并首次意识到要减去珠峰顶部的冰雪厚度,才是珠峰的真实高程。然而,当时还没有轻便的测量冰雪厚度的雷达,于是请登山家潘多用冰镐测量为0.92米。当年测绘的珠峰高程为8848.13米。自此,中国及世界采用的珠峰高程为8848.13米。

1975—2004年,印度、法国、意大利等国先后再次测绘珠峰高程,其中,意大利于2004年测绘珠峰高程时,首次采用轻便的冰雪雷达测得珠峰顶的冰雪厚度为3.0—3.7米,但没有在珠峰顶竖立觇标,测绘珠峰高程为8848.8米。

2005年,中国再次测绘珠峰高程,除了竖立了测绘觇标外,还采用了轻便的冰雷达,测绘得到珠峰顶的平均冰雪厚度为3.5米,测绘珠峰高程为8844.13米。自此,我国及其他一些国家采用的珠峰高程为8844.13米。

当时,我曾经根据1975和2005年两次测绘珠峰高程结果,在考虑了海平面高度变化与测绘技术变化的综合结果后,计算得到,珠峰1975—2005年的30年中,其高程降低了0.42米。

今年的测绘是中国与尼泊尔合作,利用双方在珠峰南坡和北坡测绘的结果,相互校正,得到一个共同认可的最精确高程后共同公布。

天气气候的影响有多少

珠峰高程测绘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要在珠峰顶竖立觇标。这是当今经典三角测量法的关键点。原因是,珠峰顶部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大约30平方米的斜面。这就给在接近珠峰顶最近、最利于观测的三个测绘点以上的测绘者带来聚焦点的麻烦。而在珠峰顶竖立的三米多高的测绘觇标恰恰帮助解决了这个难题。

鉴于此,做好宜于攀登珠峰的气候时段和适时天气预报很重要。

几十年来,若干次攀登珠峰的登山实践及攀登珠峰的气象保障总结表明,春季和秋季是宜于攀登珠峰的季节,而五月是攀登珠峰最好的季节。

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对于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屏障作用,在珠峰南坡的降水量约为珠峰北坡的6—7倍,且珠峰南坡的雨季开始时间平均要比珠峰北坡早半月左右,因此,在春季,珠峰南坡攀登结束的时间要比珠峰北坡早半月左右。

另外在春季,由于珠峰对于大气的强烈加热作用,使得珠峰北侧的南北向温度梯度(即差异)远远大于全球气温随纬度增高而减小的正常值,带来这里的热成风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导致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高度在珠峰北侧最低,使得从珠峰北坡的攀登者往往受到大风的威胁。

由于珠峰地区南北不同的气候特征,从珠峰北坡攀登者容易受到大风威胁,而从南坡攀登珠峰者容易受到降水带来的雪崩威胁。

珠峰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

根据康世昌、张强弓、张玉兰的著作《珠穆朗玛峰地区气候环境变化评估》的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4年间,珠峰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率为3.3摄氏度/100年,远远超过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幅度。

珠峰地区如此强的增温,首先导致了珠峰北坡冰川面积的减小和珠峰地区冰湖面积的增加,据统计,2013年,珠峰地区的冰湖有1085个,冰湖面积1144.43平方千米。

其次,对于珠峰北坡的冰塔林发育影响很大。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珠峰北坡出现冰塔林的高度约在5300米以上,且冰塔林发育完美、壮观。而在2005年,珠峰北坡出现冰塔林的高度由原来的5300米上升到6000米左右,且冰塔林的形态也不那么美丽、壮观了。

而珠峰高程的变化也与珠峰气候环境变化有关系,并对今后的气象研究有影响。

如果测绘得出青藏高原继续不断抬高,那么,它对于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了。相反,如果测绘得出今后青藏高原不再抬升的结论,甚至于往东西方向倒塌,海拔高度降低,那么,青藏高原对于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影响又另当别论了。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yigao

《中国科学报》 (2020-05-28 第8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