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徐晓璐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4-24
选择字号: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首次测得水下热通量数据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徐晓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尚晓东团队在海洋热通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海洋学报》英文版。据悉,该项研究已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

海—气耦合界面大气边界层观测技术已经很成熟,为海—气通量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海洋上边界层热量的输送仍然不清楚,也就是说大气、太阳辐射等输入海洋的热量以及海洋反馈给大气的热量是多少仍然不清楚,这局限于观测技术和手段,此前没有相关仪器可以直接观测海洋上边界层热通量。

尚晓东团队研制出目前国际上响应时间最快的海洋探测快速温度传感器(响应时间7毫秒)。在此基础上,该团队经过10多年的努力,在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和先导专项A的支持下,自主研制出了海洋热通量仪。研究人员利用海洋热通量仪在三亚近海岸和南海北部进行了观测,在国际上首次测量得到水下热通量数据,发表的论文分析了风浪区海洋湍流涡旋对热通量输运的作用,并研究了垂向湍流通量(热通量与动量通量)与潮汐的联系。

该研究表明,对垂向湍流通量输运起主导作用的湍流涡旋水平尺度小于海洋表面重力波,这些湍流涡旋对热量和动量的输运作用有明显差异,湍流涡旋对前者起输运作用的水平尺度约为后者的两倍;在低潮期湍流热通量会出现峰值,而在退潮期动量通量出现峰值,湍流通量与全日潮和半日潮均呈强相关性。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13131-020-1562-8

《中国科学报》 (2020-04-24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