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4-9
选择字号:
一本有关数学与时间的科幻小说

《炸进时间漩涡》,星河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星河

先讲几个女儿和数学的小故事。

幼儿园中班也就是四岁的时候,我带女儿去辅导班学数学。没有任何揠苗助长的意思,本来我觉得那些知识点自己都能教授,只是希望她感受一下集体学习的气氛。毕竟太多时候都是我一个人陪伴,所以去辅导班就是希望她能融入集体环境,学习知识倒在其次。

第一次插班试听,图形移动与旋转,女儿很感兴趣。我注意到有一位爸爸特别着急,其实他女儿很聪明,但稍微一慢他就想过去指导。我是一点不管,就算女儿完全不会我也毫不在意,但她总是摆得很快。因为她是初次试听,老师开始鼓励有加,后来发现她总是第一个摆好,干脆不再关注。课间老师问我:“你们教过吗?”我说:“真没有,就认过图形。”接下来,老师展示一个较难的图形,说是考家长的。家长纷纷上前,我还是站在一边鼓励女儿自己摆。老师听到后马上说:“这个还是很难的。”意思是“你别想简单了”。我这人听话,那就和她一起摆吧;不过我依旧不动手,启发她自己琢磨。一会儿,女儿摆出来了,刚才着急的那个爸爸还是没摆出来。当时我脑海里突然无端冒出一个特别传统的镜头:车间里的加工比赛,大家都热火朝天地操练起来,一位老工人却在旁边抽了一根烟,然后才慢条斯理地动手操作,干完之后他又抽了一根烟,其他工友才告结束……我不是炫耀,真的不是,我只是想说:假如我们家长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就千万不要去逼孩子。

学了一段就发现女儿“吃不饱”,不得不考虑转班。比如老师展示课件,问大家“这是几个字”,小朋友们还在“1、2、3、4”地数着,她直接就问“图形什么”(图形分解);老师教减法,问大家什么叫减法,她站起来说“有些减法等于负数”。没办法,只好转大班。

换班后,一上课依旧是课前口算,结果出现了很多17-9、13-7的题目,大班孩子都有些慢,女儿则完全蒙了,心里一定在想:“怎么我的口算突然变慢了?”接着老师发下计数器让他们拨数,可她之前根本没见过计数器,只好跟着旁边小朋友学。最后老师说今天不教新课,是游戏课,每人发一个平板电脑,玩一种“矩形游戏”。

开始玩“矩形游戏”时,女儿连游戏规则都没听懂,我想过去指点,老师却不允许。好在她很快上手了。下课休息前,我看见其他小朋友也就玩到第8关,而她已玩到第9关了。休息后继续,她开始玩第10关,但第10关超级难,老师让大家都不要玩,帮她调到第11关。

接着,只有她和旁边高年级小男生玩到第12关。我再看时,两人齐头并进,都在玩第13关。这时我几乎要哭了。我心里的画面,是两名运动员在赛场上奔跑,本来两人不在一个等级,差距很大,现在居然齐头并进了。

结果那男生做了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跑到一边“睡觉”去了(翻看其他游戏)。女儿继续进攻第14关。在老师宣布结束的最后关头,她冲过了第14关。

我坐在那里,眼泪止不住地哗哗流了下来。

后来我们又报了另一个辅导班,是更系统化的。这种辅导班是分层的,姑且称之为A、B、C三个班型。进A班是交钱即可,进B班则要考试,而初次报名无论如何也不能进C班,必须先在B班学习一段时间再考试选拔。于是我们考进一年级B班,这时女儿是在幼儿园大班。

半学期下来,女儿顺利考入C班。关键在于,当老师在班上问全体同学“有谁考上C班”时,发现只有她一个人—— 一个跨班的孩子。

说到这里,简直像是“鸡娃”故事,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好像背道而驰。但在这里我要说明两点:一、你可以看到,在前述过程中,作为家长我们一点没“鸡”,完全属于孩子的兴趣,我们甚至堪称“佛系”。不是提倡孩子有兴趣就应该给他们机会吗?我承认现在女儿对数学的兴趣已不如当初,毕竟这个社会有着太多的诱惑,但中班和大班时不让她做数学题她就哭(还是我看起来最枯燥的纯计算),我想让她休息都不肯,这时候我应该怎么办?严辞喝止还是因势利导?

在我看来,假如孩子真心喜欢,玩泥巴和弹钢琴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习惯认为,玩泥巴是下里巴人,而弹钢琴是阳春白雪,这点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但另一个普遍认同就是,学数学就是强压,就是违反常理、违反天性。这就实在没有道理了。也许恰恰是家长的这种认知,才让孩子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心生畏惧。

而且有一点我必须声明,即便到了这种程度,我也一点儿不认为女儿智力超常,这只不过是教育的结果。我几乎不相信基因具有多大意义,更重要的还是家长的影响与教育,教育的意义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我不过是在激发孩子的兴趣——喜欢玩泥巴的孩子也许是一名潜在的雕塑家,喜欢瞎嚷嚷的孩子说不定是一名待开发的歌手,喜欢胡乱涂抹的孩子很可能成为一名画家……女儿就是喜欢数字与图形规律而已,而我也没想让她朝数学家的方向努力,只不过希望她在今后从事任何工作(哪怕是艺术)时具有更多的逻辑思维而已。

上面的故事,出自我的新书《炸进时间漩涡》。当然有些写到了,有些没写到。其实这不是一本有关教育或者励志的书,甚至不是一本非虚构作品,而是一本纯粹的科幻小说。其中的故事纯属编造,而其中的数学却真实无比。

这是一套亲子作品中的一部,以作家本人与孩子为主角,要求不是非虚构的散文而是完全虚构的小说。应约的时候我就十分犹豫,这种类型的作品我从未写过,不知道该怎么写。孩子那么小如何编织故事?再说我擅长的又是科幻……但主编大度地认可:“特批你写科幻。”好吧,我想,科幻可以构造更精彩的情节,再说等完成出版时孩子也长大了,于是开始天马行空地构思。里面确实有不少数学的内容,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确实离不开数学。

同样的,你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之所以选择时间题材,我想与对时间的感悟有关。人类可以藐视和战胜一切,但面对时间却不得不低下自己骄傲的头颅。

每次接送女儿的时候,迎面而来的幼儿园就是我小时候上过的幼儿园,一晃多年过去,一些当年就在这里工作的幼教老师还在岗位,而幼儿园的面貌却早已今非昔比。有时候我想,那种看似俗套的“我与爸爸/妈妈比童年”,其实真的很有意思。在极端情况下,即便某一风景的空间坐标一成不变,时间的流逝也会让它变得面目全非。假如把这段风景作为背景幕布,前方的舞台依次叠映出同龄的父女形象,演绎出彼此相同而又不同的故事,也算是一段难能可贵的珍贵剧情。倘若再稍加幻想予以点缀,应该是一个漂亮的故事。

感谢生活。感谢时间。也感谢数学。

(作者系科幻作家)

《中国科学报》 (2020-04-09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