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忠保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4-2
选择字号:
开创型人才培养与科研文化的改变

 

信忠保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钱学森之问”,究其内在原因和机制,值得每个人深思。近期,破除“唯论文”“SCI至上”等政策的出台,试图从科技管理角度引导科学家直面学术和社会发展实际问题,就是要在培养大师、培育“从0到1”具有开创型的原创人才的环境方面下功夫,让科研人员将科学研究工作落地、做扎实,进而实现原创与突破。

最近我读到对地理信息科学之父Michael F.Goodchild教授的一篇采访后,深有感触。

Michael F.Goodchild是美国人,他说中国在GIS(地理信息系统)方面取得的进步令人惊讶,特别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将转化为GIS领域优势。中国人口基数大,在大数据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然而,当前中国GIS发展最大的短板是教育与人才方面。

他进一步说,相比美国的学生,中国的学生尊重教授、尊重老师,技术水平也普遍很高,但缺乏开创型的研究。他希望中国学生能够挑战老师的权威,培养其批判精神,只有这样才会有新的发现和成果。

Goodchild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回应了钱学森之问,即中国发展了几十年、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培养大师方面显然不足,这和年轻人缺乏开创性或者原创性有关。

青年人原本富有朝气、思维活跃,具有叛逆性和批判精神,可是我们科研一线中的学术青年,却畏手畏脚,害怕说错话、做错事,缺乏批判性,失去了科研创新的勇气和魄力。

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科研一线的青年往往都有比较清楚的头脑,而且对自己的利益有比较深入系统的权衡,他们不去批判,而更多的是服从,在常规保险范围内辗转腾挪,因而无法批判性地开展开创性工作,是他们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的选择,而这无疑有科研文化背景隐喻在其中。

我不禁想到现代河流地貌学的一代宗师Stanley A.Schumm的经历,或许从他身上能得到一些启示。

Stanley A.Schumm在二战期间当兵参战,退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地质调查局从事了13年野外考察,其间积累了大量野外考察经验,撰写了大量开创性的论文。年仅40岁就在国际河流地貌学领域名声大噪,蜚声海内外。之后进入美国科罗大多大学创建河流地貌学研究团队,终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Stanley A.Schumm显著提升了世人对河流地貌的认识深度。他对现代河流地貌的贡献是全方位的,除了具体研究问题的贡献之外,更多贡献在于提高了河流地貌学研究的哲学思考水平,通过其创新性的思考,提出若干关键概念和理念,直接影响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国际河流地貌学的研究。

在某些问题上的研究,我们国家相关学者多矣,并且还发表了很多SCI论文,的确也对很多现象给了很好的解释,提出了一些有用的观点。但像Stanley A.Schumm如此深刻、系统地推动河流地貌学研究的学者,微乎其微。

Stanley A. Schumm的论文绝对数量不多,但具有划时代的原创论文却很多。他发表的SCI论文大多都是干货,是实在的理念性的、开创性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在他长达55年河流地貌学研究过程中,发表论文是其若干思维创新和概念提出的成果表达方式,更重要是他撰写了一系列的学术专著,影响深远,成为现代河流地貌学家必读书,这也是其成为一代宗师的资本和底气。

从Stanley A.Schumm的经历可以发现,他有几个特点。一是长期致力于某个领域研究,将自己从事的研究当做一生的事业去做,而非短暂的临时工作;二是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下,走进自然、走进学术本身,凭着扎根野外考察的经验、对自然的好奇心做接地气的研究;三是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并以专著形式进行总结。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学研究的好时代,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探索并勇于实践:如何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助力国家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

《中国科学报》 (2020-04-02 第8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