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喻海良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4-2
选择字号:
如何培养一流博士生

 

喻海良

对于医生,拿得出手的成果是能够治病救人。对于工程师,拿得出手的成果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对于大学老师,拿得出手的成果是培养一流人才。

一流的人才应该具有一流的科学视野、一流的科研思维、一流的创新意识、一流的家国胸怀、一流的责任担当。而不应该简简单单地将学生培养成为论文写手,那么,在博士生培养中应当注重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培养他们建立系统、严谨的科研思维。

一些博士生错误地认为,读博期间就是为了多发表一些学术论文。其实不然,有一些本科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但是,他们毕业的时候也只能拿本科学历。有一些硕士生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比很多博士生发表的论文还要多,但是,硕士生也不能说自己的水平超过博士生。

一个博士生在攻读博士期间能否发表很多论文,与他导师的方向以及他的具体课题直接相关。然而,一个合格的博士生通过博士学习应该建立系统、严谨的科研思维。通过博士生期间的学习,博士生要认识到他的课题的研究价值、掌握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解决课题的核心科学或工程问题。然后,通过这些努力创造出一些新的知识和见解。

其次,培养博士生有高的科研审美观。

一些高校博士生培养确实存在一些误区。比如,很多高校明确要求博士生发表JCR(《期刊引用报告》)1区论文,对于非1区期刊似乎有一些歧视。因而,很多博士生都失去了应该有的审美观,以为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就是“牛”。

在我的研究领域就有这样一个期刊:Philosophical Magazine。在PM期刊的影响因子才1点多。国内一些博士生不愿意将论文投到这个期刊。

然而,这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期刊的历史。这是一个非常小众的期刊,每年发表200篇左右的论文。同时,它所在的出版社相对低调,没有多加宣传。因而,这些年影响因子一直不高。但是,这个期刊已经有超过250年的历史,不知道有多少“牛人”在上面发表过论文。在PM期刊投过稿的人都知道,它是一个非常严谨、要求非常高的期刊。我相信这样一个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期刊,一定是有所传承和积淀的。

因此,在博士生培养中,应该让他们知道有些期刊虽然影响因子不高,但是水平很高、影响力很大。而有些期刊影响因子虽然很高,但里面的论文水平参差不齐,在这样的期刊上发或者不发差别不大。

第三,要让博士生以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为傲。

现在教育部和科技部推出新的政策,主要是针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而不是针对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因此,博士生不要幻想不发表论文就可以顺利毕业。

不唯论文,绝对不是不要论文。相反,新政策下博士生毕业的要求更高。因为博士生毕业后找工作不再是以发表多少SCI论文为基准,而是以有没有发表过高质量的论文为基准。

因而,现在不要时不时地催促博士生将一些数据马上整理并写成学术论文,然后匆匆忙忙找一个SCI期刊发表。相反,应该鼓励他们将一个工作做系统、做深入,然后,将这些系统的工作整理成一篇严谨的论文。只有这样,博士生的工作才能够称之为他们的“代表性成果”。

第四,应该鼓励他们从事原创、探索性研究工作。

在我的课题组里面,我对每一个博士生都强调,希望他们现在做的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或者很少人做过的。这样,理论上他们在读博士期间都可以做出一些独创性发现。与此同时,在博士毕业后,这个课题还可以延续几年时间,为他们自己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留下空间。

由于这些研究工作是没有人做过的,因而,他们要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想法,而不是以“是否马上发表论文”论英雄。我们要告诉他们,一个原创性的发现远远超过10篇普通SCI的分量。反对“SCI至上”,并不是简单地反对发表SCI论文。相反,是要发表高水平的、原创性结果的论文,显然,这个要求比以往都高了。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中国科学报》 (2020-04-02 第8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