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细荣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3-12
选择字号:
无锡的新风:崇尚科教

 

无锡的文化教育,在唐宋时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到了明清时期,无锡的教育已是十分发达。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逐步打开和西方科学文化的进入,许多无锡人致力实业兴邦、科教济世。

近代以降,无锡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发展成为苏南经济文化中心和中西文化的一个支点,曾出现近代科技先驱的“锡金四哲”:徐寿(1818—1884)及其子徐建寅(1847—1901),华蘅芳(1833—1902)及其弟华世芳(1854—1905)。他们的出现,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而且极大地带动了无锡地区崇尚科学的风气。据考证,徐寿撰写一篇有关乐律研究的论文《考证律吕说》载于《格致汇编》1880年卷七,后由《格致汇编》主编傅兰雅(John Fryer, 1839—1928)译为英文后,以Aloustics in China(声学在中国)为题发表于1881年3月10日的英国杂志《自然》上。这篇文章是中国人在西方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也是中国科学家在《自然》上发表的首篇文章。

20世纪初,无锡人杨荫杭(1878—1945)等和钱基博(1887—1957)等先后发起组织“理化研究会”“理科研究会”,均聘专人讲授理化等知识,会员众多,从而进一步在锡地城乡营造研习自然科学的风气。

19世纪末,在经历鸦片战争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后,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开始推行新政,革新教育。“晚清以下,群呼教育救国,无锡一县最先起。”无锡地区由于历史上一直重视文化教育,加上沿江沿海,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在兴办新学的潮流中走在全国的前列。1898年正月,无锡乃至江苏省的第一所新式学校埃实学堂于连元街上寿禅院正式开学,而所聘请的总教习(相当于今教务主任)就是“锡金四哲”之一的华蘅芳。同年9月,位于无锡崇安寺西方殿的三等学堂开办。1900年,北坊前倪氏义庄开办承志学堂,南泉地方名人王星陛开办养正学堂,是无锡县乡区开办学堂之始。1902年,东林书院改成东林学堂。堰桥胡雨人自日本留学回国,和其父和梅、兄壹修在村前开办胡氏公学,设男女两部,锡地学校始有女生部。至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的1904年,无锡地区(包括当时的无锡、金匮两县)学堂已达12所。至1911年,无锡地区先后共办学堂120余所,其中公办69所。民国建立后,学堂改称学校,发展速度加快。1912年,合无锡、金匮二县为无锡县,分17市乡,各市乡设学务委员管理学校,新增学校37所。1913年,又增51所,为有史以来学校增加最多的一年。到钱令希出生时的1916年,江苏省第三师范设小学部,对小学起示范作用,公办学校数也从1912年的106所增加到193所。到1927年钱令希就读苏州中学初中部时,无锡县县立、区立学校分别为10所、251所,无锡县城乡私立学校分别为40所、68所。无锡地区的这些新式学堂的师资力量较好,例如在县立、区立学校教职工中,据1927年的统计,各类师范毕业的教职工达233人,占总数548人的42.5%。

在无锡县各类学校的教师中,不乏近现代名人,如后成为理论家、文学家的瞿秋白,国学大师钱穆,古文学家钱基博等,当时都在无锡县担任小学教师。无锡教学质量上乘,一时成为全国重视教育的模范县而享誉全国。

新式学校教育的发达,也促使无锡更多的学生出邑求学,其中不乏出国放洋者,且出去的官费、校费、自费留学生一年多于一年。留学风气领先外邑,人数也较外邑为多。近代无锡的出国留学生,先是赴日本留学,稍后又有学生留学欧美。清末无锡的留日学生以学文科(师范、政法)者居多,其次为学医。学理工科的比重于民国元年(1912年)后才逐渐增大。1908年起,无锡留学生大多赴欧美学习理工等科,更有女子出国学习,形成又一次留学热潮。

《中国科学报》 (2020-03-12 第8版 印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