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3-12
选择字号:
黄安鹏:国家级应急大数据平台宜尽快建立

 

■本报记者 赵广立

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如何?应如何抓住机遇更进一步?对此《中国科学报》专访了健康医疗大数据专家、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黄安鹏。

大数据等技术“不合时宜的缺位”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导致全国几万人感染、十几亿人被迫物理隔离。近期,疫情蔓延至全球,形势紧迫。世卫组织表示,世界需要中国的经验来应对这场疫情。尽管如此,黄安鹏认为我们或许能做得更好。

“以‘大数据’为引领的新兴技术群如能及时发挥作用,将为疫情的精准防控和施策提供技术抓手,但基于大数据驱动的传染病与流行病学模型建模创新研究却很少。”黄安鹏说。

黄安鹏认为,应及时梳理发生与存在的问题,推进大数据技术群的适时应用,在构建疫情有效预警机制、布局精准防控体系、筛选并优化突发危急重症的应急治疗方案和新型病毒药物疗效评估方法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科技支撑。

倒逼信息技术与医学基础研究融合

“这次疫情灾难‘强加’给我们一次难得机遇:以大科学视角,发展基础学科。”黄安鹏说。

病毒与细菌是人体染病的两大重要源头,但当前病毒学研究仍以针对病毒的生物学研究为主,难以突破病毒本身的认知。黄安鹏认为,要弄清楚病毒如何在细胞间繁衍生息与传播扩散,同时加强病毒快速检测与诊断技术,以及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力度,需要开启大科学模式的重大基础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医学在底层基础研究方面的深入融合。

此次积累的大量新冠肺炎的病毒数据库,为加强“大数据”新兴技术群在疫情防控领域应用、认识病毒本质、抓住疫情防控的源头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为构建药学组学数据库和临床药学数据库提供了可能,能够促进智能药物筛选技术及药物功能应用的重定位技术快速发展,这是新型药物与疫苗研发的重要基础科技资源。

平台搭建的技术条件已完全成熟

早在2008年传感技术与可穿戴设备快速发展之时,业内人士就呼吁,建立公民个人健康档案App。该App可与个人电子病历对接,同时构建公共在线医学知识库,为群众提供健康状态实时管理与追踪系统,绘制个人健康画像,并通过新媒体为大众推送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与医学常识科普。

黄安鹏表示,个人健康档案App可用于布局疫情信息早期采集、疫情智能分析和自动预警系统,在此基础上为群众构建传染病知识普及与防控的公共服务云平台,为疫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创造条件。

“目前,建立国家级权威性的危机应急处理大数据平台的技术条件已经完全成熟。”黄安鹏说,为了应对大规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国家层面应给予数据汇聚适度授权,这样大数据平台就能融合跨平台、多维度的公共数据资源,实时在线分析健康信息,有序调度各类医疗物资,管控承载人流、物流等的交通网络等,进而逐步发展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科学报》 (2020-03-12 第3版 信息技术)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