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善勇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3-5
选择字号:
考核须与利益脱钩

 

王善勇

我们都知道SCI是美国人搞出来的,那么美国高校对这个指标非常看重吗?事实并非如此。我参加过一些美国的基金评审、评奖,发现美国的学者通常用Google Scholar上的数据,包括论文发表数、H因子等,并不怎么用SCI的数据。理由很简单,Google Scholar包括的数据库更全。

同样,澳大利亚的学者通常应用的是SCOPUS的数据,也不用SCI的数据。

而中国的学者通常用SCI的数据。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Google Scholar和SCOPUS涵盖的数据库太多,尤其很多中文的杂志都涵盖了,这样的统计拉不开差距,SCI数据库里的杂志相对较少,想进这个数据库似乎更难,难就显得可贵嘛。

那么国外的学者如何看待这些数据呢?这么说吧,在我们这个领域,我接触过的大教授,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还没有一个不关心、不看重自己的这些数据的,只是不挂在嘴边而已。在他们各种申请材料里无一例外地会醒目地列出。很显然,这些数据就是对他们工作的认可,甚至是荣誉,从来不担心被人非议。其实道理也不难理解,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数据就是他们研究成果影响力的一个真实反映,他们没有绞尽脑汁地去人为地运作这些数据。

也许有人会问,这些大教授为什么不利用他们的人脉去运作?我想主要原因就是不好意思。那么为什么他们能做到不好意思?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他们想不通,运作这些有什么好处,不但没好处,还会有很大的风险。更进一步讲,这些数据虽然重要,但和他们的个人经济利益没什么关系,不会带来额外的收入。

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位老教授,成为教授已经快30年,我晋升教授才一年。而我们的工资却是一样。这让我觉着很不好意思,因为这位老先生的科研成果比我多、教学比我好,收入怎么能一样呢?所以,相比这位老教授,我能做的只能是更加努力地工作。

从老教授的角度来看,他为什么能心理平衡呢?我认为,在国外,教授的工资都不低,大富大贵是不可能,丰衣足食肯定没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教授的工资和高级讲师的工资税后也差不了多少,都能“老婆孩子热炕头”。我曾经和一位高级讲师的朋友聊过这个事,他说有的人更加聪明、更加努力,当上教授是理所当然的,而他呢,课程讲得好,学生都喜欢,所以他很满足现状,干一辈子高级讲师也没问题。也就是说大家无论是讲师,还是教授,在经济收入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也就无需去争当教授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那位老教授为什么还能如此敬业,几十年如一日?我想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就是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一丝不苟地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情怀。什么是情怀呢?我的理解是我们国家搞“两弹一星”的那些人拥有的就是情怀。当然,不同人对情怀的定义不一样,但那种心无旁骛、无问西东的精神,总是让人敬佩的。

总结一下,要想让一个高校的教职人员安于自己的岗位并有情怀,待遇问题首先要解决。目前科研评价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实多是利益问题。只有把教职员工的待遇真正提高到衣食无忧的程度,各种指标的考核才能和利益真正脱钩。一旦和经济利益脱钩,所有的指标才能回归其原来的职能,才不会被乱用,也就用不着不断地拨乱反正了。

那么如何解决待遇问题?其实美国高校的做法是可以参考的。那就是严把大学助理教授的引进门槛,能进来的都是精英,并配以相当的待遇。说句题外话,在国外,多数情商、智商都顶尖的人才并不在高校。这些人的收入比高校教授高很多。当然中国的高等教育有自己的历史和国情,需要一步步地来。凡事不能搞一刀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中国科学报》 (2020-03-05 第8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