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文玥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26
选择字号:
野性、无我,才是生命的本性

 

《树木之歌》,[美]戴维·乔治·哈斯凯尔著,朱诗逸译,林强、孙才真审校,年高绘图,商务印书馆2020年7月出版,定价:58元

■魏文玥

我们并非民谣中所谓的“步从这个世界穿行的陌生人”,也并非威廉·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里的踽踽独行之人,我们的身体和思想、我们的“科学与艺术”,就如它们的本性一样,自然而野性。

继博物学力作《看不见的森林》后,博物学家、美国南部大学联盟环保研究员戴维·乔治·哈斯凯尔于2017年出版了这本吟唱树木的《树木之歌》,上文正是出自于此。

哈斯凯尔在大学任生物学教授,本书从生物学角度解释动植物的相互作用,又从博物学的视角欣赏生命的传奇故事。书中选择了十种树编入三个乐章,着重展示跨物种相依相系的关系、地质变迁和生命的苦集灭道、城市里的树木和人类。

“人与自然”这样的表述暗示人是自然之外、与自然对立的客体。但人其实是哺乳动物的一种,是生物链的一环,依靠其他动植物分解出的氧气生存。如果生态失衡,人也会没有立锥之地。“当我们能够意识到人类属于这个世界的时候,美与善的辨别能力就出现了,它源于与生命社群连接的人类思想,而不是人类单纯地从自然之外向内窥视。”

增进对自然的了解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己。比如人需要在自然中舒展灵魂。在《吉贝》的故事里,作者讲述了生活在亚马孙的瓦尼拉社群对吉贝树的信仰。生活中,瓦尼拉人利用高大的吉贝树的回声传达信息,哪里遇到了危险、哪里有野兽、哪里迷路了;精神上,他们认为森林是精神、梦想和现实的交融之处,当心中迷惘,便来跟吉贝树交流,吉贝树可以使他们的精神焕然一新。

文中有很多动人的细节,当西方人习惯了使用钢钉固定树木,并且把森林作为原材料产地和景观的时候,瓦尼拉人却会因为对树木钉钉子而愧疚不已,向树道歉、跟树说话。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惜是人之初对于万物的尊重和怜惜。

比如万事万物因缘起而生,因缘灭而散。脱离所有关系,就没有生命存在。《香脂冷杉》讲述根系和菌落的互惠共生。细菌促进根系生长,根系为细菌提供糖分。细菌层保护根部免受侵蚀,根部通过真菌菌丝向其他植物体传播信息。对于生活在气候恶劣的北寒林中的香脂冷杉来说,这种“真菌—根系”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作者借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话:“‘真正的生活’是共同的生活,而不是‘作为个体的、互不相干的生活’。”

城市作为人工物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城市里的人是脱离自然的吗?作者不这样认为。《弗里氏杨》提出“伊甸园般的纯净品质非但可以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地方,甚至可以存在于城市心脏之中”。城市里的自然虽然接受了人类改造和安排,但依然是野性的。人本身也是自然,人所做的事也应该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豆梨》进一步反驳了对城市怀有敌意的看法,认为高度集约的城市集中了大多数人口,因而为乡村保持物种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在生活秩序的交替、文明的角斗中,植物成为一个“见证者”。《橄榄树》讲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战火以及国际农产品贸易对本地种植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本地橄榄失去价格优势,农民种植橄榄养家糊口越加困难,战争削减着种植橄榄的土地面积。种植橄榄不只是生计,也是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人们在干完一天的活儿后结伴聚在树下聊天说话,这种延续了几个世纪的生活方式正在消亡。旧的秩序打破了,新的秩序还没建立起来,空留怅惘。

盆景似乎隐喻人类可以跳出生命网络,用自己制造的刀片把人类的目的强加给树木。但盆景失去了人的照料很快就会死去,它依然在关系之中。“野性”并非没有人参与的世界,而是人类、其他物种、水和岩石的内在本质。这种内在本质认为万物有灵:“石头有欲望,树木犹如佛陀一样庄严,看似独立的景观元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居住其中的神明的情绪。”《日本五针松》流淌着恭敬持重的东方气质。

自然,无论是人类诞生之前,还是人类诞生之后,都是自然本身,人本身就像其他动植物一样是自然。无我和野性是自然的本性,在自然中,没有生命可以不通过其他生命的协助而单独存在,跳出“我”的界限,会发现生命的历史极其波澜壮阔:那是宏伟的协奏曲,是前赴后继的壮美的牺牲和协作,也是意识到所身处网络的宏大庄严之后对此时此身此地的珍惜和敬畏。生命是自己的生命,也是网络中的生命。借由无我,才能感知生命本体的宏大庄严;野性自然,才是恢复生命本身的尊严。

《中国科学报》 (2020-11-26 第7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