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元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12
选择字号:
华罗庚在清华的三次“破格”

 

《华罗庚(修订版)》,王元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定价:24元

◎编者按

110年前,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于江苏金坛。出生贫寒、未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华罗庚,靠刻苦努力自学成才,成为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的高足、中科院院士王元曾用近十年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写就一本传记《华罗庚》,讲述华罗庚坎坷且传奇的经历以及卓越的数学成就。

本版特节选《华罗庚》中一段,以资纪念。文章有删节,大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王元

初到清华

初建于1911年的“清华大学”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谈不上学术水准。1928年改制为“清华大学”,藉美国退回的“庚子赔款”之助,聘请留学返国的名家为教授,学术上突飞猛进。1930年兴办我国第一所研究院时,已俨然成为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府了。

最早是郑之蕃于1920年来清华学校任教,他是算学系的创办人之一。1926年,他极力罗致熊庆来来到清华大学任教授。熊庆来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后,在他的策划下,力昌研究工作,罗致人才,优秀数学家杨武之、曾远荣、胡坤生、赵访熊先后受聘来校执教,他还有计划地培养青年数学家,购买图书杂志,气象为之一新。

算学系的老师们在他们的办公室里传阅着一本《科学》杂志,上面登有华罗庚的文章,《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据熊庆来本人回忆,他很纳闷,他根本不知道中国数学界中有一个华罗庚。

当熊庆来、杨武之等得知华罗庚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更为惊奇,愈加珍爱。系里的7位先生都赞成把华罗庚调来清华工作与培养。于是,熊庆来在当时的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的同意下,聘华罗庚来清华工作。

1931年8月,载着华罗庚的火车到达北京车站。接华罗庚的唐培经挤在火车站的出口外,手里拿着一张照片,对着熙熙攘攘的旅客寻找着照片上的面孔,都不是的,怎么办?直到最后才看见一个跛足青年,背着简单的行李,慢慢地走了出来,用照片一对,喜出望外,正是自己要接的人。据说这时他才知道华罗庚还有更显著的身体特征。

华罗庚到达清华后,熊庆来立即热情地接待了他。虽然这是一个面有“菜色”,身体瘦弱,并患有严重腿疾的青年,但华罗庚才思敏捷,对答若素。熊庆来心中喜悦:“一匹千里马。”

半时助理

第一个难题来了,给华罗庚一个什么职务?最理想的是给他当一名助教,这对于华罗庚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深造是最为有利的。但这根本做不到。以他低下的初中毕业学历,在金坛县中做一个初一补习班教学教员,尚且困难,何况在全国最高学府当助教!即使在学校当助理员也有困难,这起码要高中毕业。熊庆来早就成竹在胸了,给他在数学系里安排做个助理员。他的工作就是整理图书资料,收发文件,代领文具,绘制图表,通知开会等杂务。工作很轻,在工作之余,可以去听课与自修。

华罗庚的办公处就安排在熊庆来的办公室外面。谁去找熊庆来,都会碰见他。华罗庚是个很风趣的人。大家见熊庆来,也跟他谈谈,蛮有意思的。这样大家就很快跟华罗庚熟了起来。华罗庚不仅有数学系的朋友,也有系外的朋友。周培源就住在华罗庚的办公室对面,彼此交情颇深。华罗庚很快成了系外的中心人物。他十分活跃,凡数学讨论,系内人事,他无不参与。徐贤修曾回忆他在1931年初次见到华罗庚时的情景。徐贤修在清华园的第一个交谈的人就是华罗庚。二人谈得颇投机,徐贤修问:“你是不是这里的教授?” 华罗庚答:“不是。”又问:“是不是学生或研究生?”答:“不是。”再问:“是不是管系务的先生呢?”答:“也不是。”华罗庚风趣地说:“我是这里的‘半时助理’。”他解释说:“大学毕业的当助教,高中毕业的当助理,我只是初中毕业,所以当个半时助理。”徐贤修听后很吃惊,也赞叹这种别开生面,为才能卓绝的青年想出了一条通路。从此,他们二人成为很要好的朋友。

一再破格

华罗庚初到清华时,熊庆来虽认为华罗庚是可造就之才,但对他的实际数学水平却估计得偏低了,他对华罗庚说:“你可以先去听听解析几何与微积分课,等有了相当基础之后,再到我的算学分析班来旁听。”华罗庚一听此言,颇不以为然,不过他没有说出来。因为他对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早就学过了,颇不愿意浪费自己的时间再去听这两门课,所以华罗庚既未去听解析几何与微积分,也没有去听熊庆来的算学分析课。

不到一个月,熊庆来就发现华罗庚不但不必去听解析几何与微积分课,即使对算学分析亦有一定了解。熊庆来毕竟是当代的伯乐,他纠正了自己的做法,叫华罗庚到自己算学分析班上来听课。不但如此,熊庆来在备课遇到疑难或他在做不出习题时,就在办公室里叫道:“华先生,请过来一下,看看这个题目怎么做!”

当时的清华大学的教授与学生人数均很有限。据柯召回忆:“陈省身与吴大任是研究生,我与许宝騄是转学来的高年级学生,华罗庚是助理员。我们五个人在一个班里,教员就是熊庆来、杨武之与孙光远先生。由他们3个人给我们5个人上课。”华罗庚除听课外,他的主要时间是用来自己学习,除对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认真学习外,他还博览群书,特别致力于数论的学习。

1933年在华罗庚到达清华大学一年半之后,他的才能已被大家认识。郑桐荪说过,像华罗庚“这样有才气而多产的数学家,应以全力支持他成功”。

系里想让他教微积分,但这一关非常难通过。为什么呢?没有资格啊!要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人做助理员,已属登天,已是一件破清华大学“记录”的事,岂可再做堂堂清华大学的助教!助理员是职工系统,要调到教员系统,几乎是不可能之事。清华大学特别为此开了一个会,赞成提拔华罗庚为助教的人与不赞成者意见分歧,各执一词。郑桐荪建议并力主破格提拔华罗庚。算学系代理主任杨武之很赞成此议。叶企孙拍板而起,做出最后决定,他说:“清华出了华罗庚是一件好事,不要被资格所限定。”

这样,华罗庚就第二次破清华大学的“记录”,破格地被提拔为助教并教授微积分课。

学术文章

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前,共发表过6篇文章,都是在《科学》上发表的,都是初等数学方面的习作。华罗庚到清华之后,眼界大开,他告别了过去这种初级水平的“研究”,如饥似渴地致力于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华罗庚在1932年与1933年这两年中没有发表论文。

1934年,华罗庚又开始在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了。这一年他共发表了8篇论文,除两篇在国内发表外,有6篇在国外数学杂志上发表,其中5篇登在日本《东北数学杂志》上面。这8篇文章为数论5篇,代数2篇,分析1篇。

1935年,华罗庚共发表了7篇论文,其中5篇数论,2篇代数,除1篇在《清华大学理科报告》上发表外,其余均在国外的杂志上发表,其中5篇登在日本《东北数学杂志》上,1篇文章发表在德国《数学年鉴》上面。那时《数学年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当华罗庚得知《数学年鉴》接受了他的论文时,心中很激动,他是一个外向型性格的人,他并不谦虚,而是在“科学馆”前,将这一喜讯告诉了大家。

1936年,华罗庚又发表了6篇论文,其中4篇数论,2篇分析,除1篇外,均在国外数学杂志上发表。华罗庚继续保持了高产的势头。

来清华5年之后,华罗庚已经跟他过去的初等数学“研究”告别了。他的研究向上面跨了一个台阶。那时候,中国的科学还相当落后。近代数学的研究可以说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中国人写的论文,在国外杂志发表者寥若晨星。华罗庚每年能够发表那么多文章,“真是名声鹊起,同侪佩服”。

1935年,清华大学再次破格提拔华罗庚为教员。

总结华罗庚在清华这5年,可以说:“华罗庚自学数学最成功的一段倒不是他在家乡的时候。在清华这个时期才是华罗庚自学最主要与最成功的一段。这几年里,他把大学的功课学完了,并开始做文章。”是的!老实说,根据华罗庚在金坛发表的6篇文章,还只能说明这个青年肯动脑筋,有培养前途,并不能预言他能成为一个好数学家,甚至不能预言他在清华工作一段时间后,能有实质性的提高。因为一个人是容易在自己熟习及习惯的学术领域里停步的,即不再更新知识,尤其是自学的人,更易如此,华罗庚却能在二三年内,改弦更张,更上一层楼,这是最宝贵的。

《中国科学报》 (2020-11-12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