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如楠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9
选择字号:
我国自然岸线80年缩减过半,专家指出
海岸工程应摒弃钢筋混凝土思路

 

本报讯(见习记者刘如楠)近日,在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海岸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分论坛上,与会专家提出,改变用钢筋、混凝土构筑海岸工程的传统思路,建设生态堤坝,既能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又有助于海岸湾区环境保护与修复。

世界范围内,至少有70%的海岸线处于被侵蚀状态。我国自然岸线比例也由20世纪40年代的80%缩减到如今的35%,岸线正加速人工化并向海扩张。

“这其中,有海平面上升、海洋水动力增强、泥沙来源减少等自然原因,也有大量开采滩沙、破坏珊瑚礁、砍伐红树林和不当的海岸工程建设等人为原因。”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海洋水动力研究中心主任陈汉宝说。

对于海岸湾区的生态修复,世界各国相关组织提出了不同的防护理念。而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试图通过生态优先的评价体系,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实践和应用。

陈汉宝介绍,广东惠州生态护岸便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随着海平面上升、波浪增强,当地政府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建立能抵抗200年一遇海浪的海堤。“由于滨海地区是工业聚集区,护岸不能加高;用海边界是固定的,又不能加宽。局限性较大。”陈汉宝说。

经过反复实验模拟后,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提出建设“绿色缓冲带”,即在滨海地区种植了根系发达、生长茂密的草和灌木植被,形成缓冲作用,减小越浪对后方工业区的影响。“这并非机械地在滨海地区种草种树,植被选择、种植面积、根系固定能力、与当地生态的兼容性等都需要前期调查和模拟实验来测算。”陈汉宝表示。

他指出,当前对于生态堤坝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仍面临许多挑战。“进行此类模拟实验时,德国是先把海草种好,搬到实验室去做,美国干脆把实验装置搬到了户外海滨,拟合效果都比较好。而我们目前采用的是塑料草,在模拟技术和方法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分论坛上,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蔡宴朋介绍,“传统海岸工程主要由钢筋混凝土浇筑的硬结构防波堤、堤坝等构成,这类结构能够保护近海城市的安全,降低洪水发生风险,却没有考虑到近海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问题。因此,生态堤坝建设具有前瞻性和必要性。”

陈汉宝告诉《中国科学报》:“德国汉诺威大学模拟和推广种植的一种滨海植物,不仅能起到缓冲减浪、防灾减灾的作用,其花朵能吸引当地蜜蜂,最终可以帮助当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未来,随着用海与生态保护理念的推行、环境保护及修复技术的提高,希望我们也能实现‘一举多得’。”

《中国科学报》 (2020-11-09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