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0-29
选择字号:
打造科普“爆款”须走好群众路线

 

什么是科普“爆款”?2019年,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随手为女儿画的几幅《流浪地球》科普手绘无疑可以归入此列。短短几天,几幅手绘就获得了1亿多的阅读量,登上微博热搜。

“我研究大数据的一篇论文,用了7年的时间,被下载7万多次,这在科学界已经非常难得。但远远比不上那几幅手绘。”王元卓对比说。他也因此被人称为“硬核科学家奶爸”,并入选当年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做科普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群人看得懂,一定有另一些人不感兴趣,应该按照基础知识来分,针对受众‘精准投放’。”王元卓说。受众,是王元卓最看重的因素。

制作的科普视频80%的播放量超过100万次,有些甚至达到数千万次,科普大V“奥卡姆剃刀”、原陆军工程大学副教授张弛无疑是制造“爆款”的高手。从高校教师转为科普网红的他的秘密也是抓住受众。

“做好科普,必须要走群众路线。”此次中国计算机大会科影融合论坛上,张弛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首先,做科普要“讲人话”,杜绝专业术语,叙事论理要举例子、讲故事,引发同感;其次,通俗再通俗,定位受过9年义务教育的“乡村初中生”;此外,紧跟时事热点,专业热点要“马上抢、使劲抢”,帮助公众在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发现更有价值的科学视角。

在他看来,当前的科普生态还不够接地气,仍然是一帮热衷科普的博士,在给北上广深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做科普,这些受众普遍属于国内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而他认为,只有当科普主体是三线以下城市和广大农村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得到他们的认同、理解和赞赏,才会有“爆款”,并让科普在基层落地、扎根。

同时,张弛表示,科普要打动人心,获取受众的共鸣、共情。“我曾做过很多科普视频,个人觉得水准都一致,但传播效果大相径庭。有的播放量过千万,有的不过一两万。”他认为,这跟学术水准无关,其原因是有的引发了公众共鸣,而有的则偏离了公众的心理期待。

“做科普不能把自己当作是高级专家,总用专家思维,一定要有洞察力,和公众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热度。”他说自己曾对自己发的帖子“感觉良好”,但却未引起互动。有“铁粉”吐露心声,才让他意识到自己构建了一个“穿着燕尾服拿着香槟的场景,里面的人都不敢说话”,“必须是大排档,互动就热闹起来了”。

对于与受众互动与共情的重要性,人工智能学者高庆一也有同样的感触。作为脱口秀栏目《奇葩说》的辩手,有一次他参与了一个社会情感话题“你努力过什么?”他举例说博士阶段的经历曾让自己痛彻心扉,但因共情门槛较高,并未引起受众共鸣。而当他把话题转向自己的恋爱经历中的努力时,却被观众记住了,并送给他“霸道总裁”的外号。

今年,在策划、主持科普综艺节目《叩响明天》时,高庆一牢记这一点,并试图通过引起观众共情和互动让节目“破圈”。怎么样让“90后”产生共情,愿意了解科技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呢?他与团队选用了双线互动模式:互动故事片《真AI将至》展现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025年,人们对于情感的态度和选择;互动纪录片《明日将启》则连线音乐人、企业家、美食家等探讨未来智慧生活,引发观众对科技的兴趣。(冯丽妃)

《中国科学报》 (2020-10-29 第5版 文化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