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彬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0-20
选择字号:
邓树平和他的三个愿望

 

■本报记者 陈彬

走进位于燕山大学校园内的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浮雕壁画和用青铜铸成的东北亚区域地图。地图上,一条弯弯曲曲的细线,将一排密密麻麻的古地名串联了起来,燕京、迁州、沈州、上京、会宁……

对于这座博物馆的馆长邓树平来说,这幅地图以及地图上那条弯弯曲曲的细线,有着不同寻常的分量。因为那条自旧时古都燕京一直延伸到库页岛的路线,正是他多年来一直在孜孜不倦探索着的东北亚古丝绸之路。这条路倾注了他多年的科研心血,也见证了他在学术道路上一次次心愿的许下与达成。

愿望一:

成为一名文管所所长或博物馆馆长

提到古丝绸之路,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西汉时开通西域丝路的张骞,以及明代七下西洋的郑和。然而,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之前的79年,一位名叫亦失哈的明朝女真族宦官,经由明北京城北上,穿过东北大地,最终到达库页岛。经其数次往返,在东北亚古丝路沿线建立数百卫所。此后,东北亚各国沿着他所开辟的这条道路,开始了一场持续数百年的朝贡贸易。这条路便是历史上的东北亚古丝绸之路。

然而,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条路也如其他丝绸之路一样,慢慢沉寂,最终无人问津。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旸接待几位来访日本学者,并开启东北亚古丝路吉黑两省相关地区的调查与研究后,国内学术界才意识到,我们对这条古代重要丝绸之路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

而此时的邓树平,还只是一个考古“发烧友”。

“我对于考古的最初兴趣来自于19岁那年,由于一位好友的亲属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工作,我们经常有机会到省博物馆参观。”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邓树平说,也几乎就在此时,他结识了有“恐龙专家”称号的黑龙江省博物馆自然部研究馆馆员、古生物专家魏正一,并时常为他充当“助手”的角色,随他参与了一些古生物化石装架和田野考古调查与考古发掘工作。

正是这样的机遇,让邓树平深深地迷恋上了考古。

“那段时间,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文物管理所的所长或博物馆的馆长。”邓树平说。抱持着这一理想的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往山上跑,去寻找古遗址。特别是对哈尔滨周边的市县山区进行为期多年的田野考古调查。老天也似乎特别眷顾这个勤奋的年轻人。“常常能巧遇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址,并时常能采集到一些文物标本……”

就这样,邓树平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几乎跑遍了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一边做业余田野调查,一边学习、研究着各种考古知识。他的努力也最终得到了回报:凭借多年的考古成就,2007年邓树平被任命为黑龙江省尚志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并主持了该市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两年后,他再次以特殊人才身份,引进到黑龙江流域博物馆任业务馆长,并主持萝北县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当年他所许下的愿望就这样实现了。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邓树平开始对东北亚古丝绸之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愿望二:

建立一座特色博物馆

在我国历史上,东北地区一直属于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在此地生存繁衍,也涌现出很多古代文明。其中,诞生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橐离古国,被很多专家认为是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在2007年—2010年前后,邓树平的一个研究重点便是古橐离王国。

然而在研究中,邓树平对照《论衡》《三国志》《后汉书》《搜神记》等历史文献,并参考自己多年考古所取得的一手材料,证实有些研究成果对于东北地区古代文明的某些认识是有一定偏差的。“比如,当时学界对于古东北地区的民族排列顺序有些混乱,一些民族的融合历程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促使邓树平完成了一部论述东北地区古代橐离国的学术专著。此书出版后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认可。这一下激起了邓树平对于东北地区古代民族发展与演进史的研究兴趣,并由此开始关注东北亚古丝路沿线的古代民族。

在邓树平看来,东北亚古丝路战略位置十分突出、历史价值更无需赘言,但相对于我国其他几条丝绸之路,学界对于这条丝路投入的研究热情却十分有限,“目前我国专注于研究东北亚古丝路的学者,不会超过个位数”。特别是该条丝路中的北京至山海关一段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以至于学界最初对该路段的具体路线都不太清楚。

而这段路线正是经邓树平数次的实地考察和文献查阅后,逐渐捋出线索并初步确定的。

经过多年研究,对于这条古丝路,邓树平已经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另一个想法慢慢在他脑海中诞生——创建一所专门介绍东北亚古丝路文明的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条东北亚的文明之路。

正是这个想法,将他与远在秦皇岛的燕山大学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对于秦皇岛这座城市,邓树平并不算陌生。因为这座城市本身便是东北亚古丝路的重要节点。2019年的夏天,邓树平来到这里与几位朋友相聚。其间,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朋友们,有朋友建议他可以向燕山大学寻求合作。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邓树平将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形成一份文字材料,交给了燕山大学校方。而此时,燕大正在谋划提升自身校园文化,以及加快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双方一拍即合。

2019年10月,邓树平向燕山大学捐赠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科研构想和部分藏品,燕大也正式宣布启动东北亚古丝路文明研究中心建设。在此之后,整个筹建过程就像被按下了加速键——

2020年初,邓树平正式调入燕山大学,几乎同时,由他担任主任的东北亚古丝路文明研究中心揭牌;同年4月,国内首份关于东北亚古丝路研究的刊物《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创刊;6月,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正式建设,并在8月正式开馆运营。9月,燕山大学东北亚古丝路文明研究中心新型智库论坛在线上举办,此时,距离邓树平来到燕山大学还不满一年。

愿望三:

建立一个独立的学科

之所以如此“着急”地工作,邓树平坦言“时不我待”。

“在东北亚古丝路文明的综合研究理念上,我终于找到一个十分适合的‘倾诉’场所。”邓树平说,“对于这条古丝路,人们的了解还太少。这条路既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同时又与我国的国防安全、边疆文化安全,乃至领土和海洋安全有紧密联系。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支持。”

事实上,在过去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除了建立博物馆、成立研究中心、创办刊物和举行学术论坛这四件“大事”之外,邓树平还完成了一部四十余万字的学术著作《东北亚古丝路民族与文物研究》(待出版)。如此短的时间内做了这么多事情,其工作的强度可想而知。

“在燕大的这段时间,我没有节假日、几乎没有休息过。”邓树平说,每天他都会在6点多准时赶到单位,一直工作到晚上6点离开,中午累了便枕上两本书休息一会儿。即使回到家中,他也要工作到很晚。

如此“拼命”,难道不觉得累吗?

当《中国科学报》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邓树平笑了:“挺累,但也挺快乐的。这就好像厨师做菜,他未必会品尝每一道自己做出的菜,但看到人们品尝他烹制的那些菜肴,他就会感觉很快乐。我就是这样的人。”

他多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我甚至会在每天保洁员打扫完展柜的卫生后,自己再亲自去擦一遍展柜的玻璃。”

如今,开馆不久的东北亚古丝路博物馆已初具规模,研究中心的工作也慢慢步入正轨,出版的内刊也获得了学界同行的高度评价。然而,邓树平计划中的工作还有很多。受访时,他向记者罗列了未来一年他的工作规划——组织首届东北亚古丝路文明论坛、出版4本期刊、出版一部学术会议论文集、与外区县文物局联合开展考古发掘、进行从北京至库页岛的东北亚古丝路沿线考古调查……

更重要的是,邓树平所在的东北亚古丝路文明研究中心已经获得了与其他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资格。明年,他计划招收第一位东北亚民族史方向的研究生,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未来,他希望自己所从事的东北亚古丝路研究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创办的东北亚古丝路文明期刊成为国内学术界知名期刊。

“我相信,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这些目标我们一定能够实现。”邓树平说。

《中国科学报》 (2020-10-20 第8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