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0-20
选择字号:
“小柯”秀

 

《科学》

细胞核测量细胞本体感受的形状变化以控制动态细胞行为

西班牙巴塞罗那科技研究所Verena Ruprecht、Stefan Wieser等研究人员合作发现,细胞核可测量细胞本体感受的形状变化来控制动态细胞行为。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10月16日出版的《科学》上。

研究人员使用斑马鱼模型发现最大的细胞器——细胞核,可作为一个弹性变形仪,使细胞能够测量细胞形状的变形。核伸展后内核膜的展开提供有关细胞形状变化的物理信息,并自适应性激活钙依赖性机械转导途径来控制肌动球蛋白的收缩性和迁移可塑性。

这些数据表明,细胞核为细胞的本体感受建立了功能模块,从而使细胞能够感知形状变化来让细胞行为适应其微环境。

据了解,物理微环境在组织发育和体内平衡过程中调节细胞行为。在组织内的机械应力和物理空间限制下,单个细胞如何解码有关其几何形状的信息仍然未知。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a2644

物种丰富度和冗余促进酵母利用共生的持久性

美国雪城大学Kari A. Segraves等研究人员合作发现,物种丰富度和冗余促进酵母利用共生的持久性。10月16日,《科学》发表了这一成果。

研究人员表示,互惠互利,或互惠互利的种间相互作用,构成了许多生态群落和农业系统的基础。互惠互助有不同的形式,从成对的互动到极为多样化的社群,它们不断受到非互惠社群成员(剥削者)的剥削挑战。

因此,了解共生如何持续仍然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理论表明,物种丰富度高和功能冗余可以促进复杂的互惠社群中的互惠主义持久性。

通过使用酵母系统,研究人员实验性证明,具有最丰富共生主义和功能冗余的社群比简单社群的生存可能性高出将近两倍。持久性增加是因为多样化的社群能够更好地缓解与剥削者竞争的负面影响。因此,大型的互惠网络可以固有地被缓冲以免被利用。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b6703

《细胞》

内源性人类BAF复合物结构模型破译疾病机制

美国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Cigall Kadoch等研究人员合作通过内源性人类BAF复合物的结构模型破译疾病机制。相关论文10月13日在线发表于《细胞》。

研究人员报道了使用冷冻电镜、交联质谱和同源性建模生成的内源性人类经典BAF复合物与核小体结合的结构模型。BAF复合物通过SMARCB1 C末端α—螺旋和SMARCA4/2 C末端SnAc/SnAc后区域双边接合核小体H2A/H2B酸性斑块区域,而与疾病相关的突变均导致染色质重塑活性减弱。此外,研究人员定义了核小体结合后BAF复合物结构的变化,并将内源性BAF的结构模型与相关的SWI/SNF家族复合物的结构模型进行了比较。

最后,研究人员区分并实验性地研究了内源性人类BAF复合物中的与癌症相关的热点突变,确定了那些破坏核小体结合构象中的BAF亚基—亚基和亚基—核小体界面的突变。总之,这种整合型结构方法为理解BAF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复杂功能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生物物理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9.051

《中国科学报》 (2020-10-20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