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思玮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0-12
选择字号:
《中国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治指南》(2020)发布
我国儿童“打呼噜”诊治有据可依

 

■本报记者 张思玮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有效干预,将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神经认知损伤、学习障碍、生长发育落后、颌面发育异常(腺样体面容)、内分泌代谢紊乱、肺动脉高压,甚至增加成年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等。”

近日,在《中国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发布会暨精粹解读会上,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表示,儿童OSA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

OSA是指儿童因睡眠过程中频繁发生部分或完全上气道阻塞、干扰儿童的正常通气和睡眠结构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晚上睡觉打呼噜,且翻来覆去“打转”,甚至出现呼吸暂停。

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儿童OSA患病率高达1.2%~5.7%,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现有的研究认为,腺样体和(或)扁桃体肥大是造成儿童上气道阻塞的主要原因。此外,肥胖、颅面畸形、神经肌肉疾病等因素也可能与儿童OSA的发病有关。”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邰隽表示,作为儿童睡眠呼吸障碍疾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OSA越来越受到家长重视。

但遗憾的是,儿童OSA的诊疗涉及多学科,诊断标准不一、治疗缺乏规范性。而国外儿童OSA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数量也十分有限,因种族、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不同,国内不能完全照搬。

“因此,我们亟须制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实践指南,以指导和规范我国OSA儿童临床诊疗决策,并促进多学科整合,共同为儿童OSA的科学管理保驾护航。”倪鑫说。

为此,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召集了全国儿科、呼吸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科、慢病和循证医学领域的相关专家组建了多学科工作组,并在国际指南注册平台注册,进行利益冲突管理,特别在全国范围收集和遴选指南的临床问题,以便其更贴近临床需求、更具有实用性。

指南制定注重循证证据

采访中,倪鑫表示,与2007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的主要更新点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本质不同。2007年发布的《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疗指南草案(乌鲁木齐)》主要基于传统专家共识和临床经验,而本次指南则是基于多学科循证证据支持的循证医学指南,突破了近十余年国内儿童OSA诊疗规范缺乏更新的局面。

其次,在诊断方面,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将儿童OSA的诊断标准由既往的“AHI>5或OAI>1”更新至“OAHI>1”,同时相应调整了儿童OSA严重程度分级指标,更利于儿童OSA的早期、及时诊断和干预。

“我们特别重申了其他临床诊断工具的应用价值,包括症状和体征、问卷、便携或简易诊断设备(如脉氧仪),并强调全面上气道阻塞平面评估的重要性。”倪鑫说。

最后,在治疗方面,该指南强调OSA的多学科综合管理和治疗。在2007版本上增加了药物和减重两部分治疗推荐,并分别就手术、药物、无创正压通气、口腔矫治和减重等方面进行证据阐述,给出推荐意见。

是否手术须全面评估

根据新版指南对儿童OSA诊断标准的更新,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许志飞认为,由既往的“AHI>5或OAI>1”更新至“OAHI>1”,同时相应调整了儿童OSA严重程度分级指标,这为临床医生的诊治工作带来了新思路。

新版指南建议,使用OAHI结合儿童临床病史进行严重程度的分级:轻度OSA,1次/h<OAHI≤5次/h;中度OSA,5次/h<OAHI≤10次/h;重度OSA,OAHI>10次/h。

“我们不推荐使用扁桃体大小等指标进行OSA的严重程度分级。”许志飞说。

同样,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教授高雪梅也指出,腺样体和(或)扁桃体肥大不能作为儿童OSA绝对治疗指征。之前的研究也显示,儿童腺体的肥大程度与OSA严重性不平行,且腺体的肥大程度与颅面畸形后果也不平行。

那么,轻度OSA儿童是否需要手术呢?许志飞建议从临床表现、睡眠监测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治疗的反应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比如,肥胖儿童发生OSA是由于多因素导致的上呼吸道阻塞,因此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切除可能无法根治OSA。

“对于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临床医生不应仅局限多导睡眠监测结果,还应关注儿童长期生活质量、行为改变、学习能力改变、医疗花费等问题。”许志飞说。

而对于儿童重症OSA的围手术期管理,深圳市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李兰则强调一定要遵循新版指南给出的6个临床问题推荐意见。同时,她还强调,对重症OSA患儿须重视规范术前气道评估、手术方式选择、术后管理及NPPV应用等问题,避免围手术期发生严重并发症。

“新版指南出台后,还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正确理解和应用,做到个体化诊治,更好服务于患者。同时,公众也要正确认识OSA危害和防治方法,尽早去正规专业医疗机构就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魏均民说。

《中国科学报》 (2020-10-12 第3版 医药健康)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