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如楠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9
选择字号:
科学与艺术,在达·芬奇身上得到统一

 

李军 刘如楠摄

■本报见习记者 刘如楠

2019年是达·芬奇逝世500周年,这位数百年前的伟人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解剖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十几个领域都有着显著的成就。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进展可以提前半个世纪。

“达·芬奇在画画的时候,不只是在画画,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自然,探索宇宙的真理。他的探索通过画作体现出来,画作是艺术与科学融合的产物。”在2019年底的“科学与艺术之问”学术论坛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李军这样说。

如果说达·芬奇是在探索自然和宇宙,李军则是在探索达·芬奇。

他认为,500多年前,达·芬奇对于世界本质及根源的探索,和近代以来科学家所进行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科学和艺术有着一个共同的源头。

艺术与科学,在画作中相融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似笑非笑的神态让无数人为之着迷。

据达·芬奇的后辈、同属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家瓦萨里记载,蒙娜丽莎因失去女儿而悲痛不已,为了让她一展笑颜,丈夫请来了小丑逗乐,终于使一丝微笑浮现在她端庄而忧郁的脸上。

达·芬奇将这短暂的笑容捕捉下来,最终创作出了《蒙娜丽莎》。

“达·芬奇最喜欢表现由静转动、又静又动的状态,蒙娜丽莎似笑非笑,《圣母子与圣安妮》里的人物也是这样。他通过层层晕染,将所有的线条模糊化,变得没有边界。这是他对人的面部表情和自然界光影变换长期观察的结果。”李军说。

达·芬奇从1503年开始创作《蒙娜丽莎》,到1517年才完成。在李军看来,一幅画画十几年,最终画面中的人物很可能不是当时的模特了,甚至当年蒙娜丽莎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微笑都不确定。我们看到的画作只是达·芬奇呈现的一个结果,是他对解剖进行了数年的研究之后呈现出的结果。

空气透视法的运用也是达·芬奇画作中一个异于同时代画家之处。李军觉得,达·芬奇画作中近处的物体是清晰的,而远处的物体则是模糊的,这也是基于他对自然观察的结果。同时代的其他画作,近处与远处大都是清晰的。

“除此之外,达·芬奇对自然的观察还有很多,他笔记中提到,水流的头和尾是紧密相连的,蜻蜓的翅膀飞起又落下,也是动静相连的。”李军说,“达·芬奇认为,人和自然、人体的小世界和大宇宙是完全对应的,这有点类似于中国哲学中讲的天人合一。他认为人的血管和自然界的河流、骨骼和岩石都是一一对应的。”

画作中的“反科学”

“达·芬奇的艺术成就跟他的科学研究是相关的,科学研究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表现出了同时代人画不出来的东西。但同时,达·芬奇画作中也有很多‘反科学’的体现。”李军说。

他仍然用空气透视法来举例,以达·芬奇对于空气透视法的观察和把握,他完全可以让整幅画都遵循这一规律。但在表现神性、上帝、奇迹等的时候,他恰恰没有遵循透视法。

“这一定是有意为之。”李军指着《最后的晚餐》说道,“看起来,耶稣和他的门徒们是在室内用晚餐,但如果将这幅画的透视线画出来,就会发现,他们并不在室内。”

李军认为,是达·芬奇不愿意把他们画在室内。“一旦画出来,就变成了一个过去的事情,就有了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变成了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在某一具体的空间,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共进晚餐。但如果没在具体的室内空间中,就像是这场戏正在上演,可以每天上演。”

在《天使报喜》中,同样有许多不符合透视原理的体现。有很多人认为是达·芬奇透视法没学好,但李军对此并不赞同。他认为,因为达·芬奇想表现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超出因果关系的,突然圣灵(呈现为鸽子)飞到圣母玛利亚的腹部,她就怀孕了。这完全不符合自然规律,但是基督教的信仰就建立在这上面,如果完全用透视法来画,就表现不出奇迹性了,只能以非科学的方式来展现。

“上帝是不可测度的,而透视法是可以测度的,一个可测度的东西怎么表现一个不可测度的东西呢?那就让其变成一个奇奇怪怪的空间。这就是当时的做法。”李军说。

不疯魔,不成活

达·芬奇为何如此疯魔?

据了解,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中叠化了多幅画,用稀薄的颜料层层晕染,现今用X射线等技术手段辅助,发现最多的地方有20~30层。而当时这幅画的买主早就把钱付给了达·芬奇,但他一直说自己没画完,舍不得把画交出来,“赖账”名声在外。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也是到了近乎疯魔的程度,现存的手稿有7000多张,据考证,他实际的手稿有现存的四倍之多。

他为什么要画?为什么要做这些观察和研究?为什么会如此着魔?李军想知道答案,“我认为他一定有一个动机,这么做能满足他的某种心理需求”。

他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达·芬奇把宇宙看作母亲,他在探索宇宙这个母亲的同时,也满足了寻找自己母亲的心理。借助于对自然的观察研究,借助于绘画中大量出现的母亲的形象,他想重新跟自己的母亲建立联系”。

“如此一来,无论达·芬奇在艺术上还是科学上进行的探索,其目的都是非功利的,没有世俗目的。如果带着功利的目的去探索,不论对艺术还是对科学的发展来说,都是危险的。”李军说。

《中国科学报》 (2020-01-09 第5版 文化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