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金武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9
选择字号:
专家解读信息通信业发展趋势:
技术融合提供产业驱动新“引擎”

 

会议现场

■郑金武

在近日召开的2020年信息通信业(ICT)深度观察报告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余晓晖发布了ICT十大趋势报告,包括“5G时代起航,开辟数字化转型新空间”“感知迈向认知,AI进入后深度学习时代”“深化开放合作,共塑全球数字治理规则体系”等趋势判断,以指导未来ICT发展。

多位专家在解读ICT发展趋势时表示,技术融合发展创新正成为全球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单靠5G、人工智能(AI)、区块链等单一技术驱动的特征越来越弱,大数据+区块链、5G+AI等融合创新的态势越来越显著,也越来越重要。本质上,5G、AI等就是技术融合的结果。

构建5G生态尚需融合创新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部署5G商用,加快推进全球5G产业化。

来自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全球109个国家的328家运营商宣布投资5G,69家运营商宣布已部署3GPP标准5G网络。随着2019年6月中国正式启动5G商用,全球目前已有50家运营商正式提出5G应用和商用服务。

“5G加速与新兴技术融合创新,将构建全球新的生态。”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奚国华指出,5G具备超高带宽、超低时延、超大连接移动接入能力,正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等新兴技术融合发展。

“随着工业互联网等新兴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与完善,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新生态等还将不断演进和升级。”奚国华说。

“从5G、6G再往后,还会有一些新的应用提出来,形成陆海空天的一体化通信,同时又会出现一批空间通信设备。”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指出,未来5G、6G网络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5G可能会做到人、网、物互联,而到6G时代或往后,将出现‘无人不互联、无处不互联、无时不互联、无事不互联’”。

但目前5G发展还达不到预期,行业质量存在安全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建华表示,“现有通信方法在利用系统结构信息及处理大流量数据时受到一定限制,新的通信理论研究、5G持续性等都还存在严峻挑战,需要科技界广大科学家、工程师坐下来冷静思考,踏实工作。”

奚国华也表示,5G网络发生颠覆性变革,万物互联应用场景、多元化终端形态与接入技术、移动边缘计算技术、网络切片技术等将产生新的安全问题,全球产业界要在5G网络服务模式面临的危险环境、隐私保护、网监安全等方面开展合作。

AI融合应用要直面伦理挑战

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要及时把握人工智能技术跃迁的机会窗口,针对我国原创理论基础薄弱、重大系统和平台缺失等突出问题,面向中长期持续加强研发攻关。”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说,应密切结合当前人工智能应用驱动的显著特征,依托我国在大数据、应用场景、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大规模推动人工智能深度应用。

高文强调,应进一步健全人工智能国家研发体系,全面提升人工智能持续创新能力;大力培养聚集高端人才,形成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加强人工智能法律伦理问题研究,引导人工智能安全可控发展。

人工智能伦理与规范是未来智能社会的发展基石,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学术界、企业界等的广泛关注。欧盟、英国、日本等国际组织和国家,均发布了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

2019年5月,《人工智能北京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发布,针对人工智能的研发、使用、治理,提出了各参与方应该遵循的有益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社会发展的15条原则。其中,研发方面,提倡要有益于增进社会与生态的福祉,服从人类的整体利益,设计上要合乎伦理,体现出多样性与包容性,尽可能地惠及更多人,要对潜在伦理风险与隐患负责,提升技术水平控制各种风险,并最大范围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也于2019年6月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以下简称《治理原则》),旨在更好地协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关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控、可靠,推动经济、社会及生态可持续发展。

《治理原则》突出了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这一主题,强调了和谐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隐私、安全可控、共担责任、开放协作、敏捷治理等八条原则。

“人工智能涉及范围极广,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不是一个领域、一个城市、一个部门、一个机构能够独立完成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曾毅表示,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充分汇聚科学家、企业家、产业联盟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多方参与、共同努力,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方面的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不断强化行业自律。

曾毅表示,人工智能领域广大创新主体,应积极践行并不断完善《共识》的内涵,共同营造良好生态,加快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创新和高精尖产业布局。

开放创新助推数字经济

“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是现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没有数据,许多商业模式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北京互联网金融协会研究院院长易欢欢表示,5G的开放创新,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测算显示,2020年~2025年期间,我国5G商用将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0.6万亿元,直接创造经济增加值3.3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创造直接就业岗位310万个。

“全球人口几乎都生活在移动通信世界中,移动经济支撑着数字经济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估计,随着5G逐渐普及,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拥有4.3亿个5G连接,5G用户将达到我国移动用户数量的28%、占全球总量的1/3,成为全球最大的5G市场。

“5G的发展,将与数字经济形成价值环的关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武常岐认为,数字经济结合了供给侧调整和需求侧变化,目的是解决国防、农业、工业、金融等领域的社会问题,进一步推动网络安全和政府治理;同时,5G通信技术和集成电路相关技术,也支撑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5G与数字经济互为促进。”

“数据在实现既有价值时,也要注意数据的使用规范问题。管得过松,会出现各类隐私问题;管得过严,数字经济商业模式运行可能会面临困境。”易欢欢指出,要从数字经济运行的规律出发,去呵护、培育、规范数字经济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20-01-09 第3版 信息技术)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