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瑜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9-30
选择字号:
阅读学术论文要会“囫囵吞枣”

 

■李晓瑜

正确的学术论文阅读方法和逻辑,是科研人员从事任何领域科研的前置条件。无论你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也无论你是毕业后继续从事产业界的实体科研,还是研究院所的前沿科研,只要你想发表学术论文,就不能闭门造车。

研究人员需要时刻掌握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了解相关研究成果和进展,把握研究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既有宏观概念,又有微观洞察。宏观概念能让我们站在时代发展的脉络上,做有用的真科研,而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微观洞察能让我们快速发现问题、定位问题,并制定出相对合理的技术路线,快速解决,进而与全球的科研工作者共同为人类发展谋福利,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和冗余。

既然学术论文阅读这么重要,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科学阅读?根据我当时读博时的心得,以及这两年与学生们一起做研究的经历,简单概括来讲,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囫囵吞枣;第二步,细嚼慢咽;第三步,反刍消化。

囫囵吞枣?“我没有听错吧?!”是的,你没有听错。那么,为何学术论文阅读需要“囫囵吞枣”的第一步?

很多同学会觉得那岂不是不求甚解,最后可能读了很多文章,只是记住了几个作者、几个题目,甚至于里面很多基础的问题和推演都没有掌握,又怎么去发现问题呢?又有什么意义呢?这里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规定时间内大量学术论文的快速阅读需要“囫囵吞枣”。

我们开始做研究之前,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选择并确定研究领域和相对具体的研究方向。我想很多行走在科研道路上的朋友们,都有一个切身的感受,那就是初期选择并确定科研方向有点像盲人摸象,很难快速掌握全局,往往会走偏或者走到“死胡同”,这时候快速阅读感兴趣的或者导师指定的研究领域的大量文献就成了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即将开始求索的小伙伴,不要觉得这个过程是一次完成的,有时甚至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也会被否定,进而重走“长征路”,所以这点心理准备是要有的。科研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它永远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当然,大量相关学术文献的阅读,不是拖拉冗长的“慢慢来”,而是需要有一个时间里程碑规划,比如你和导师或者科研小组,大家商讨确定需要花3个月时间来阅读、查询、检索、凝练相关参考文献,那么在这个时间里必须要有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学术论文阅读过后所给予你的全局观、研究领域的定位,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你梳理、总结出来的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其次,相对强关联文献的聚合需要“囫囵吞枣”。

这里对于文献的选择和检索,必须是聚焦在一个研究领域或者研究方向,文章之间的关联性和传承性相对较强,只有这样你的大量阅读才能更加精准,才能更有助于你确定研究对象,并定义需要解决的问题边界。

现在很多学科问题的发展和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这对于研究人员和学习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我们经过系统的高中、大学教育之后,对于自己已经涉足的学科掌握了相对基础和系统的知识,也基本具备快速自学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当你做科研背景知识和多交叉学科的论文阅读时,不允许你把所有涉及的学科基础都打牢了再来融会贯通,需要唯“实用”论和以“能解决问题”为上,不能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来做研究。

所以这时候的囫囵吞枣至关重要,每篇文章快速提炼作者研究的问题、相关的基础点、主要的结论以及里面的开放式问题。当其中有某些数学推导、算法、物理公式、假设没有搞懂的时候,先囫囵吞下。因为我们大量阅读的学术论文可能经过第一道的筛选、过滤之后,只会剩下不到30%的论文需要精读,所以初期的大部分论文中遇到的问题,后期可能都不会再研究,那么就会为自己节省很多时间。

第三,为自己的研究内容做学术定位需要“囫囵吞枣”。

除了在规定时间内大量学术论文的快速阅读、相对强关联文献的聚合需要囫囵吞枣,我们对研究对象的宏观定位也同样需要。

所谓学术定位,就是找到自己研究内容的学术价值和发展趋势。近些年全球的研究趋势,不乏一些灌水和“还人情”的学术圈子,这里的学术研究以“唯新”“唯奇”“唯集成”为特色,其学术价值、学术实用性较低,很多可能过几年就销声匿迹了。对于趋势的导向也是以名号为主,不深入,不成体系。所以,当你不纠结在一些技术细节上的时候,这类文章很容易就凸显出来,“临摹”过后,你就可以让自己快速远离这一类的学术研究,为自己将来的学术定位做一个高质量的评估。

总之,关于囫囵吞枣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方法的形象化描述。方法落实到执行层面的时候,需要很多的动作来完成。这里就需要用工程上任务分解倒逼的方法,计算出每周甚至每天论文的阅读量,梳理出论文阅读笔记的标准模版,形成文献管理和阅读日志,这样就能快速有效地完成第一轮的“囫囵吞枣”。这个工作会为你后续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这将是你做科研挖到的“第一桶金”。

囫囵吞枣是帮助我们快速开启科研之路的第一步,离不开后面的细嚼慢咽和反刍消化,因为我们的这些方法都是帮助大家慢慢形成科研思维,所以这三个步骤的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和研究主体的改变,也会有相应的调整,不过还是希望大家能像读科普读物一样,快速地“囫囵吞枣”,让你更加喜欢自己的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u/uestc2014xiaoyu

《中国科学报》 (2019-09-30 第8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