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行勇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8-23
选择字号:
中科院地球环境所等
中印度—太平洋地区过去2700年降雨在减少

 

本报讯(记者张行勇)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一带一路”气候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谭亮成领衔的国际团队,利用泰国南部可兰洞中3根可重复的、精确定年(最小测年误差为0.5年)的石笋氧同位素记录,重建了中印度—太平洋北部地区过去2700年连续的高分辨率降雨记录。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热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该地区的降雨变化不仅影响着世界上40%的人口和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对全球水文循环和能量平衡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一气候变化重建结果显示,过去2700年中印—太北部降雨呈长期下降趋势,与北半球热带其他地区古水文记录一致,而与南半球热带地区的降雨增加趋势相反,这体现了轨道尺度上夏季太阳辐射对南北半球热带降雨变化反相位关系的驱动作用。

该研究的另一个亮点是揭示了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的极端降水事件对吴哥文明消失的可能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时期该区域存在持续数十年的极端降雨事件,这和柬埔寨吴哥文明时期城市排水系统的冲毁时间一致。此外,研究还发现在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中印度—太平洋地区百年—十年尺度干旱的空间模式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期类似。

研究人员通过泰国南部和印尼石笋重建的中印—太北南地区降雨的差值,构建了一条新的热带辐合带(ITCZ)南北移动指数记录。结果显示,过去2000年ITCZ存在整体南移的趋势,这和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温度梯度有关。研究人员认为,20世纪以来热带北部地区的干旱趋势类似于历史暖期,主要由厄尔尼诺活动的增强以及ITCZ南移导致;而人类活动对北半球热带地区降雨变化造成的影响,尚未改变自然变化的趋势。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1903167116

《中国科学报》 (2019-08-23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