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天琪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8-21
选择字号:
学术速递

 

张静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分析框架类似于形式逻辑的理想类型,是一项将关键要素关系理论化的努力,对社会转型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框架具有多元及竞争性,代表着流派传统,有多少分析框架,实际上就会有多少标准逻辑。这些逻辑往往影响着研究者对于具体事实的看法,在转型研究中起到发现事实、评估价值、提供标准、组织证据的作用。如果没有分析框架的帮助,很多差异特征之间的转型就会隐藏于历史视而不见。因为判断何者为转型的关键要素,并非是史料自动给出,而是由分析者从史料中选出。

——《社会转型研究的分析框架问题》,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3期

赖建诚

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荣誉退休教授

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学者

17世纪90年代,英国面临重大钱荒(通货不足),政府用各种手段禁止走私、熔币、窖藏,但都无效。主因是法国缺钱,将钱币面额提高10%,从而吸引各国白银流入法国铸币图利;另外英国银钱业的套利行为也导致白银被大量运往国外。解决方案主要是重铸货币。以财政部长朗兹为代表的一派主张货币贬值四分之一,即贬值派;以洛克为代表的主张恢复旧币值的升值派却认为,国家不能随意改变货币的含银量,否则将失信于民,也会造成汇率波动,不利工商业发展与投资。后来升值派在国会胜出。英国国会于1695年12月10日决定,不改变银币的纯度,维持都铎王朝时期的币值。这场朝野大争辩中,牛顿似乎和洛克站在同一阵线,主张恢复旧币值,但牛顿1695年关于此事的手稿却显示他与财政部的观点较为接近。

——《牛顿与1696—1699年的货币重铸》,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03期

侯树栋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晚期古代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书写古代世界结束和中世纪生成的主导概念和模式,中世纪早期史的研究也向诸多传统假设和论断提出挑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系列新论断显示了价值观的再定向。从古典文化本位论到多元文化论、从政治史和制度史到宗教文化史、从民族主义到欧洲主义,反映了晚期古代和中世纪早期史研究领域新的价值取向。晚期古代说、罗马世界转变说、连续说等,无疑包含当代价值,具有当下关怀。价值观的再定向,显示了20世纪后期以来欧美历史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紧密而复杂的关联,呈现出史学与时代的互动。

——《晚期古代和中世纪早期史研究中的新价值取向》,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4期

吴彤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本文讨论了如下问题:1.科学实践哲学如何看待诠释与诠释学;2.实践对于诠释的意义——科学实践哲学中诠释研究;3、关于科学定律的诠释。最后,本文认为,尽管实践的诠释学应该遵循科学实践哲学的基本原则——地方性或局域化的语境,不应该提出或也没有普遍化的遵循原则,但的确有一些基本的认知和方法论原则。它们至少应该是:第一,切近实践对于诠释的优先性;第二,诠释者所处的环境的语境优先性;第三,对切近之事物的关注优先性。

——《实践与诠释——从科学实践哲学的视角看》,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年09期

冷霜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新时期”以来,从王瑶开始,学界对新诗与古典诗歌之间关联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文学“现代化”的研究诉求下,主要通过梳理和考察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探索,逐渐形成了“中西诗艺的融合”这一新诗史叙述。在这一叙述被广泛接受、运用的过程中,也产生出将新诗与古典诗歌的关联视为一种无中介的继承性关系、认为古典诗歌“传统”在这一联系中更具支配性地位的理解,新诗自身的实践对于生成这种联系的重要性则变得相对模糊。一些较晚近的研究显示出对这一叙述框架的突破,但曾经内含在这一新诗史叙述中的辩证性认识方式也有所退化乃至解体。

——《“中西诗艺的融合”:一种新诗史叙述的生成与嬗变》,载《文学评论》,2019年04期

《中国科学报》 (2019-08-21 第3版 学术)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