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苏 李天好 温才妃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7-31
选择字号:
非遗舞蹈“衣”脉相承

非遗舞蹈《跳马伕》乡村快闪

 

本报通讯员 范苏 李天好 记者 温才妃

设计出国内首个道具服饰传承质量评估量表,整理出45套传统服饰道具资料,编撰出版系列图书……“衣脉相承”非遗舞蹈服饰研究团队心怀传承非遗文化梦想,绽放出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彩之花。

红手鼓、绿丝带……不久前,在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的操场上,一至三年级的孩子们排成各式队形,手持当地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安花鼓,甩手、扭腰、顶胯,操场上一片热火朝天,孩子们尽情感受海安花鼓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场活动是由江苏省第一家专注于非遗舞蹈服饰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应用的公益组织——“衣脉相承”师生团队组织的,孩子们手中的花鼓也是由该团队设计还原的,这也是团队组织开展的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之一。

“我们将团队取名为‘衣脉相承’,就是为传承和发扬非遗舞蹈贡献一份力量。”团队指导老师、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讲师李晓燕说。

实践启发非遗情怀

身着红色肚兜、黑色半裙,系着铜铃护腕,手持马仟。去年4月,在南通如东的丰利小学,同样有近千名学生化身马伕,身着传统马伕服饰进行跳马伕表演。这场声势浩大的表演是“衣脉相承”团队举办的“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的另外一场,表演中的数千套传统马伕服饰正是由团队师生设计制作的。

跳马伕是一种祭祀舞蹈,古时流传于南通如东一带,2011年被列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马伕是南通最古老,同时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不仅是南通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跳马伕国家级传承人任乃贵说,“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知道这传统舞蹈了,如何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是当前最大的问题。”

2015年9月,团队承接了国家级非遗舞蹈《跳马伕》的服饰设计。“那是我们第一次接触非遗舞蹈服饰设计,我们按照收集来的资料,完成了一套极具舞台表演效果的马伕服饰。”李晓燕回忆道,“现场观众们对我们设计的服装多有褒扬,参与设计的同学们也都十分欣喜。”

但不久后,跳马伕非遗文化传承人徐善华老先生联系到团队,对他们设计的马伕舞台服饰提出了意见。“跳马伕舞蹈传承到今天,服装演变多次,每种元素都有它必须存在的原因。比如马伕扮演者中有渔民,他们的服饰是裙不是裤,因为打渔穿裙装更方便。”他指出,“不能在设计上为了追求舞台效果,就舍弃跳马伕服饰上必不可失的文化符号,忽视了服饰道具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

责备在口,感慨在心。徐善华很欣慰年轻一代关注非遗舞蹈服饰道具,甚至在病危临终前,还将收藏的手稿和资料托家人转交给团队成员。“很高兴你们能从事非遗服饰道具的研究,希望你们不畏艰难,不要放弃。”这句寄语让团队负责人、南通大学轻化工程专业本科生徐菁十分感动,“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托付,坚定了我们研究服饰道具的决心”。

自从加入团队起,忙碌就成了徐菁的生活状态。“前段时间我爷爷动手术,恰逢团队在各地走访非遗传承人,妈妈理解我忙得没时间回去,知道后又会独自担心,等爷爷做完手术才告诉我。”南通大学纺化楼的各个教室和实验室都曾见证过团队的挑灯夜战。但团队成员、南通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张天昊说道,“我们都不觉得苦,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我们会接过徐老的接力棒,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作出我们的贡献。”李晓燕意识到,非遗文化传承人都在老去,那些很难在当下生活中出现的非遗舞蹈正在消失,对于非遗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时不我待。

助力完善规范调研

38次实地调研、131段演出视频、1688张服饰照片、12420分钟访谈录音、162页访谈记录……两年来,“衣脉相承”师生团队以南通为中心,辐射南京市、扬州市、泰州市、宿迁市等周边地区,走访了荷花盘子舞、钟馗嬉蝠、如皋莲湘、海安花鼓、海安苍龙舞、海安罗汉龙、跳财神、泼花篮、倒花篮、耗子灯、荡旱船、常青花担、九狮图、大凳舞、河蚌舞等在内的非遗舞蹈,总结出非遗舞蹈服饰的特色,提炼出了200多种元素符号。

随着调研舞蹈种类的增多,如何评判非遗舞蹈服饰道具传承的质量,探寻科学保护和规范传承的现状,是摆在团队面前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好和坏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仅仅用经验和肉眼观察是否太主观?”疑惑涌上心头,团队成员们建构出一个定性、客观数学模型,设计了国内首个服饰道具传承质量评估量表。

类比问卷调查中时常可见的“经常、偶尔、几乎不、完全不”,团队成员将保存程度不一、隶属性质不一的道具服饰划分为不同的客观指标,提出了评估量表的设想。创意一出,立即得到了李晓燕的支持。“老师联系了理学院的老师和研究生,为我们提供了数学建模的技术支持,还找到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同学进行编程。”团队成员、南通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卞永洁说,“特别感谢提供帮助的同学们,因为团队中每个人的助力,非遗才能越来越好。”

团队设计的服饰道具传承质量评估系统以资料完整性、文化发展脉络和产品规范性为三大指标,设置了30个评分要点,并赋予其相应的分值。最终得分在8.0分及以上的评判为传承质量完好,以约两分为一档递减,0.1~1.9分的评判就会被认为濒临消亡。该系统已被南通市非遗保护中心采用,未来有望为全国服饰道具传承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科学的评估有利于研究者和传承人更精确地了解服饰道具的传承情况,以此开展更精确的实践调研。但对于大众而言,如何通过便捷易得的方式,获得专业知识科普?今年六月,团队与中国纺织出版社达成协议,签订出版了非遗舞蹈服饰道具系列图书,将无形的文化内涵转为图文并茂的读本,寓教于乐。

“着眼于非遗舞蹈服饰道具的专业书籍市场上几乎没有,出版社对我们的做法也很支持。”李晓燕说。书籍的出版有助于形成较为全面的文字记载,便于后续考究,反复利用。对于未来开展一系列非遗进校园、非遗走进生活的活动,也是有力的载体。 目前,该书的南通篇已经出版,随着实践调研的步步深入,其他地区的非遗舞蹈服饰道具资料也会逐步完善并出版成册。

绽放传统绚丽文化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非遗不应该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它也能进入青少年的世界。”徐菁说。两年来,团队成员走进南通及周边区县的各个小学、社区,组织开展了“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宣讲会”和“景区摆摊”等三十余场活动。

为了使非遗舞蹈文化更好地得到传承,他们还专门开设了专题网站的微信公众号,建立了南通地区非遗舞蹈服饰的资料库,将近年来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共享。团队还不断开拓对外交流渠道,牵头与苏州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11所高校建立研究联盟,加强学术交流;借助海外演出、多元文化节等活动,与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遗舞蹈服饰道具文化。

“传承发扬这些非遗文化,现在光是演出活动已经远远不够,我们必须有所创新,让非遗真正走进现代生活。”卞永洁说,他们提取了舞蹈服饰中的一些元素,进行人物形象再设计,绘出南通非遗舞蹈的几十个Q版舞者形象,并制成相应的钥匙扣、手包、玩偶、束口袋等。

“现在我们年轻人大多都喜欢这些萌萌的小玩意儿。”徐菁笑着说,“带有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让非遗不再因阳春白雪而高高在上,真正进入现代生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的申报项目《非遗舞蹈中服饰道具的传承与可持续研究——以江苏南通等地的调研为例》,在第十六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中荣获特等奖,还在2018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上获得银奖,并成功申请到南通大学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项目还入选南通市第四届公益项目大赛,并与南通市文广新局顺利达成“非遗舞蹈服饰的保护与开发”战略合作。

团队所作的《江苏非遗舞蹈中服饰道具保护传承现状与对策》的调研报告获民进江苏省委立项,得到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文化厅非遗处、南通市政府的批示和鼓励,并受邀参加中国舞台服饰舞蹈用品博览会,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他们从非遗舞蹈服饰道具的角度探源,前人几乎没有做过,可以说是个空白,这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所长吴元新说。

正如《苍龙舞》传承人仲美娟所言,“衣脉相承”团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保护非遗的路上“渐行渐远”。他们将坚定行驶在传承非遗舞蹈服饰道具的航线上,让传统文化的高冷之花在当今绽放出绚烂色彩。

《中国科学报》 (2019-07-31 第6版 人文)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