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温才妃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7-31
选择字号:
工作坊里“炼”批判性思维

 

■本报记者 温才妃

“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知识重要吗?”讲台下,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重要”。

“可是,为什么这个知识重要?”学生顿时沉默,一名学生小心翼翼地说:“因为之前教我的老师说‘重要’。”

这是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川川第一次带学生时的场景,类似的场景在中国大学课堂上也不少见,令他印象颇深。

“判断对错只有两个标准——逻辑和经验。”经济学院的老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强调要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然而,只是单单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似乎欠缺操作性。于是,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开启了一场锤炼思维的新尝试——成立工作坊,用学术研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学生提供“自选的拔高动作”

下午1点30分,工作坊“开张了”。学生们轮番上台作展示,教师、学生们不断给他“挑刺”。

“制度好的国家,人均收入高。那么,为什么A国制度好,B国制度不好?”“为什么A国选了好制度,B国没有选?……”

第一次上台作展示的学生也许会因“步步紧逼”的节奏,紧张到手心出汗。但是,展示者收集好师生建议,回去修改,及至第二次、第三次再次登台,被师生“群起而攻之”的场面已“司空见惯”。

这样的工作坊在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已有8个,每周举行一次,完全对外开放,全校的师生均可自由参加。

高校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陈斌开看来,大学教师最直接的诠释方式是通过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为学术研究永远在追问一个问题——你做了哪些创新,与现有研究有何差别?”

别看台前展示的时间只有几十分钟,台下,师生可没少下功夫。

在课堂上,教师给所有学生提供系统、前沿的知识,为学生们打开一扇了解前沿的窗口。而工作坊则为部分想要进一步提升的学生提供了“自选的拔高动作”。

“‘拔高’主要体现为两点:知识点更难、更前沿,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张川川说,学术研究是一个探索性的过程,任何现象背后都有很多解释,学术研究就是要去伪存真,找出最可靠的解释。

过程很考验人,一篇论文改二三十稿,一次次打回去返工,有些学生坚持不下来选择退出。但对于坚持下来的学生而言,批判性思维、查阅资料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一些高产出的工作坊中,学生已有七八篇论文发在了国内顶级经济学刊物上。而看不见的是,工作坊内人均至少一篇论文处于未发表或投稿过程中。五届下来,经济学院工作坊培养的学生有200多人。

锻造思维,第一步是不迷信权威

“只是抱着发表论文的念头,就不要来我的工作坊。我想带你认真做研究。”不要抱着功利的念头参加工作坊,这是经济学院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因为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学生都是对思维有所要求的。

如何锻造思维?在他们看来,第一步是不迷信权威。

《道德经》云:“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从前学生讲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总是“仰望神坛”,缺少质疑精神。在教师一次次的例证中,学生们逐渐明白,诺奖获得者固然曾经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但是现在站在学术舞台中央的是年轻的科研人员。

“在一个成熟的工作坊中,报告者开始演讲后,在各个环节都要面临尖锐的批评,我特别希望有朝一日,学生也能有理有据地对我们的研究提出尖锐批评。”陈斌开说,“必须让学生明白,再优秀的人都有可能出错。这时候,学生才敢去批评、讨论。建立起足够的自信,才不会在前人后头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虽然更多的时候,国民经济学硕士生任阳担心自己的观点幼稚,不敢批评他人,但是“先批再立的思维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认为就是应该这样思考”。任阳说。

“来这里就是发现自己的无知。”对此,工作坊的教师们总是这样鼓励学生。

对于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表现,教师们也表示理解。相比于博士4年的训练,本科生大二下学期加入工作坊大三结束离开,仅一年多时间,且知识厚度更有限。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仅完成了思维的初步锻造,后续的深造还要留待研究生阶段。

事实上,举办工作坊的第一年,效果便立竿见影,参加工作坊的学生有3名保送北大。之后每年都有保研到北大、清华的学生。

能够影响一个人,就会获得成就感

令记者料想不到的是,工作坊并无任何的报酬,靠的是教师的情怀驱动。为此,记者不断追问,怎样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工作坊的诞生和发展,与计较报酬毫不相干。

一些文献学生能够读明白就已不错,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最前沿的文献,指点学生找到方向,否则学生可能摸索许久都毫无头绪。

为此,教师们一定要站在学术的前沿,实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互补,教学相长。正因为追求高远,往往教师们可以实现科研、教学双丰收。

读博期间,张川川从他的导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赵耀辉那里深刻体会到,“每个人都有24个小时,不存在有没有时间的问题,只存在把什么放在前面”。为了按时参加工作坊,导师可以推掉很多重要会议。这也给了曾经因为疲累想要放弃的张川川坚持下去的理由。他又以同样的理由,鼓励学生不放弃。

如今,对于工作坊的坚持,他已经很笃定,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我心中工作坊的理想状态是保持三到五名教师参加。学术不能有权威,有权威就会阻碍进步。”张川川担心,自己会给出错误的评论,而学生不敢批评自己。

对于教师而言,报酬为0,但对于学生而言,收获却是100。

不久前,2015级经济学本科生张杭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高兴地发来短信,“会一直做一个快乐、正直、努力、对社会有益的人”。这句话是张川川曾在课堂上讲过的,学生一直非常认可。

“能够影响一个人,学生认同你的理想、追求,有共同的价值观,你就会获得成就感。”张川川的话,代表了认同并参与工作坊的教师的共同心声。

《中国科学报》 (2019-07-3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