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羁绊与归来:钱学森回国历程(1950~1955)》,张现民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王卉 ■本报记者 黄辛
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馆员张现民所著《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以下简称《羁绊与归来》)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此前,该书已于2019年1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如今再版也已在筹备中。
1950年至1955年在钱学森的人生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钱学森人生轨迹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钱学森当年放弃美国优渥的待遇,历尽艰难险阻回国,为祖国航天事业创建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故事,已经众所周知。但是,钱学森归国历时五年,其间经历的种种磨难及受到的屈辱由于有关档案未解密一直谜团重重。
美国人为什么阻止钱学森回国?他的行李是如何被查扣的?钱学森为何沦为“阶下囚”?钱学森写给陈叔通的一封信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辗转到中央领导手中的?我国政府又是怎样为钱学森等留学人员返回祖国做出最大努力的?美国政府最后为何决定释放钱学森?
上述历史细节由于年代久远,见证者和知情人多已不在人世,再加上历史档案的封闭性而鲜为人知。《羁绊与归来》一书恰恰将这段隐没了60多年的历史发掘出来,以历史的本来面目告诉人们真相,消除了民间的一些误传或不实,同时弥补了研究钱学森这段人生历史上的许多空白。
“本书的出版有利于澄清钱学森当年回国过程中的许多盲点、误传甚至被误解的地方。”张现民说,作为作者,他以尊重历史的严肃态度,进行了反复考证,以大量充分而有说服力的史料,还原了这一段史学上有一定争议的历史事实。
张现民作为钱学森研究专家,为了写好这本书,从2009年就开始做有心人,搜集大量资料。在各方面搜集国内外档案文献及口述访谈资料的基础上,他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梳理、考证与研究,勾画出钱学森回国的全过程。
《羁绊与归来》既有丰富的史料,又有强烈的画面感,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扣人心弦的情景再现,是一部难得的兼具学术性、教育性和可读性的著作。
1950年到1955年,钱学森因提出回国而遭到美国政府的拒绝,并导致了长达五年的被捕并遭拘押,以及被限制行动自由。移民归化局还多次举行所谓的听证会,对钱学森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而这五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特别是国防科技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我国在外交和国际环境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僵局。
那时,我国的科研人员连真正的火箭、导弹都没见过,遑论搞国防军工建设。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的归国无疑像“久旱的甘霖”,对我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许多老一辈航天人都非常感慨地说,如果没有钱学森,中国导弹、火箭和卫星研制进程至少将推迟20年。可以说,没有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一批留学生的回国,满怀激情地投身新中国各条战线的建设,中国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大提高综合科技实力和战略影响力,并改善我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草业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李毓堂评价说,作者奉献了一部真实的历史文献,再现了钱学森在逆境中爱国笃志、无所顾忌的高尚品德,在法庭上大义凛然、从容应对的大无畏精神,在危难中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睿智才华。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表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科学家的政治大局意识也至关重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第一设计部火箭设计师钱航说,从小听到钱学森的名字就是在他冲破美国重重阻挠回来报效祖国的故事中,为之感动和敬佩,因此在心中植入了学习钱老、追随钱老的理想。从中科院博士毕业后,钱航坚定选择到航天一院,也就是钱学森在建国初期草创航天时的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中国航天发源地工作。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原总经理刘纪原评价,钱学森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创建了中国航天事业,而且其最重要的哲学思想——系统工程理论思想方法是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成功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指导原则。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院长戚发轫感慨说:“钱老伟大的人格怎么说也不过分,航天的历史离不开钱老。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上,钱老都是我们的导师,是我们前进的一个灯塔。”他回想自己1959年大学毕业搞导弹时,还不知道导弹是什么样子。钱学森亲自上阵,为科研人员主讲《导弹概论》。望着讲台上赫赫有名的老师,台下的戚发轫很受感动。他没想到像钱学森这样的大科学家会亲自来给他们上课。
“我们是钱老引进门的。钱老说得很清楚,搞导弹不是靠一两个科学家,要有队伍,要有年轻人,他的思想很正确。我觉得钱老是一种资源,其思想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好好挖掘。”戚发轫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9-07-26 第6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