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丰收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7-23
选择字号:
时光虽短 记忆绵长

▲在郭燮贤老师、梁娟老师家蹭饭


▲503组的原位红外光谱仪与真空系统

 

肖丰收

时间真快,自从到大连学习,已经30多年过去了。

1986年末,作为吉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化物所)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我来到大连师从郭燮贤老师学习,现在回想起来,在大连度过的时光十分美好。

刚到化物所,我的感觉是整个研究所的水平很高,那时郭老师正在筹备组建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购买了大量的先进仪器,因此我在大连学习期间的第一份任务是协助安装大功率的X-射线衍射仪(XRD),并利用该仪器研究无机盐的自发分散现象。这对于深入理解无机反应,特别是对后来成功实现无溶剂合成沸石分子筛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无机盐的自发分散是无机反应的必要条件。

后来,我加入了503组,在郭燮贤老师和辛勤老师的指导下,主要利用原位红外光谱表征催化反应活性中心,在研究过程中,还得到了应品良、张慧等老师的诸多帮助,并学会和掌握了吹玻璃和烧制玻璃真空系统的一些技术。后来,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市川胜实验室,我利用在化物所学到的这些技术独立烧制了一套玻璃真空系统进行原位红外表征,并捕获到了许多催化反应中间体,这对深入理解催化反应机理具有较大帮助。

在化物所,我真正感受到了老师们在科学研究上的严谨、工作上的相互协作,以及对我们生活上的关心、成长上的关怀。

在科学研究上,郭燮贤老师严格要求数据准确与客观,要进行误差分析,对反应机理描述要深入,还要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表征与验证。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我的科研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在大连学习期间,生活上也得到了郭燮贤老师和梁娟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当时,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一个月的细粮指标只能购买大米或精粉2斤,这对大饭量的年轻人来说仅够塞牙缝的。除了经常到老师家里蹭饭以外,郭老师还让我拿他家的“粮本”购买细粮以解馋。这些温暖与关爱令我终生难忘!

为了让研究生得到更好的锻炼,郭老师多次派我们参加国内外会议。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参加1987年在厦门举办的“中日美三国催化会议”。当时科研人员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十分难得。郭老师要求我们在听完国际会议报告后立即提问,这对我的锻炼极大,在后来的国际会议上我经常与国外同行进行科学交流,这与郭老师当时的悉心指导和精心培养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帮助我们更多地接触国际科学前沿,郭老师先后将他的学生分别派遣到不同的国家学习,而我则十分幸运地被送到了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市川胜的研究组进行博士联合培养。

在化物所,不仅仅是自己的导师郭燮贤先生,还有林励吾等多位先生都对我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非常了解我在化物所的学习情况,当我遇到困难时,他们坚定地支持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次是在大连机场候机时遇到林先生,我向他汇报了我们制备的高稳定性多孔有机材料,他建议我们进行甲烷的吸附研究。这对于天然气的综合利用意义巨大,几年的时间,林先生的远见就被验证了。

在化物所,我十分幸运地遇到了众多志趣相投的小伙伴,我们互相学习与讨论,在周末一起去滨海路郊游,其中多位如今已经成为大科学家,为国家科学基础研究与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化物所的学习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性,科学基础研究要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要和国家的命运与发展联系在一起。由此,我也认准了将来研究工作的方向。

在化物所的科研经历,也让我认识到科学研究团队的重要性。一个人能力再强也很难完成一个大的项目;而一个科学研究团队则相对容易完成。

回想起来,尽管我在化物所的时光十分短暂,但却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化物所的科研与学习经历对我的一生都有重大影响。在那里,我开阔了眼界,认识到科学研究团队建设的重要性,理解了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关系,认准了我一生所追求的科学研究目标!

作者简介:1963年生于山东,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导师为化物所郭燮贤院士、辛勤研究员和吉林大学徐如人院士以及日本北海道大学市川胜教授。目前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就职于浙江大学化学系。

 

《中国科学报》 (2019-07-23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