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俊杰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7-22
选择字号:
科研乏力的四大症结

 

王俊杰

林草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行业,也是人类回报大自然的第四产业。林草业有许多生态过程、生物学现象及其社会相关事物都没有被系统地解释过,可以说,其中的科学问题俯拾皆是,发表论文也不愁找不到主题。

不过,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近5年来该领域的科研人员人均只发1~3篇论文,且被引用的次数不足3次。而世界顶级论文被引用次数动辄以万计。

那么,产生上述差距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四点:一是写作焦虑症;二是解释力怠速;三是鉴赏力错位;四是自我科普失位。

写作焦虑症指害怕、担心和逃避写作的心理状态。科研人员大都出身理工科,且我国理工科高校普遍没有开设写作课程,即便是硕士和博士在写作学位论文过程中也极少得到过系统指导。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许多科研人员的写作焦虑症有增无减,能不写就不写,迫不得已要撰写论文,只能照葫芦画瓢,应付差事。

但是,模仿式论文写作并不是真正的写作。真正的写作要围绕中心思想展开,要组织详实的材料,使用精准的术语、简洁的学术语言进行严谨严密的逻辑证明或刻画中心思想。

当前,一些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更多的是迫于“要我写”的任务性行动,而非“我要写”的自觉行为。科研人员属于脑力劳动者,以智力产品贡献社会,绝不能满足于“要我写,我就能写”的现状,必须努力向“我要写”的境界跨进。

解释力是辨识技术、自然过程或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并用逻辑和理论知识给出科学解释的能力。我国的教育体系以书本知识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解释力的训练。灌输的知识就像竹筒装豆子,是零散的,互相之间缺乏联系,没有系统性。学生只有在反复解释客观世界的练习中,才能把书本知识贯通起来,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活知识,从而拥有生机勃勃的解释力。如果学生在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从事科研工作后又不进行自我训练,解释力就只能停步于怠速状态。

比如,空话、套话、官话等就是解释力怠速的表现。缺乏解释力,在论文写作中就会“为赋新词强说愁”,可能写完论文之后,连作者都不知道写了些什么。

解释力是科研创新的基础。解释力匮乏会严重束缚科研创新能力,制约科研效益。不能用科学原理解释一个个技术环节,就难以发现技术中的难点所在,也就无法针对性地攻坚克难,甚至碰巧解决了难题也浑然不知。不能用科学原理解释自然过程和现象,就无法做出新发现,甚至有了新发现也浑然不知。总之,没有解释力的创新不是顺应科技发展规律的创新。

创新如同发现新物种。在专业分类学家脑海中,数以万计的生物种类构成一棵分类“系统树”,最粗的侧枝为界,界上分枝为门,门上分枝为纲,再逐步细分为目、科、属,直到种。分类学家每次见到一种生物,都会自动地在分类系统树上按照门、纲、目、科、属的次序确定其种类,定位不到种类就确定为新种。但是,一般人脑海里没有这样的分类“系统树”,就是见到新物种,也会无从判断。所谓知识系统化,就是通过训练把所学知识贯通为知识“系统树”的过程,解释力则是在知识“系统树”上定位见闻的能力。没有知识“系统树”就没有解释力,知识系统如果只是一堆混乱枝条,解释力就会怠速,摇曳不定,寸步难行。

没有解释力,就提不出具体的科学问题,提不出高价值研究课题,也就毫无原始创新可言。论文全在一个“新”字,是科学新发现、科技新发明的忠实记录文体。因此,没有解释力的论文写作,就难免陷入模仿套路,很难顺利发表。

鉴赏力指欣赏、鉴别、判断、评价作品美丑的能力,科学鉴赏力则是欣赏、认识、鉴别、判断、评价科研成果并从中获得愉悦感的能力。

现在智能手机普及、网络阅读便利,许多人随时随地捧着手机阅读,见到喜欢的文章或视频就随手转发,与朋友分享。但是,我们却很难见到分享林草业有关科研成果,分享内容多是一些与社会有关的东西,让人感觉分享者都是社会学家,而不是林草业科研人员,这说明科研人员的鉴赏力已经错位。而良好的科学鉴赏力有助于确定科学偶像,激励自己前行,无论是立项开题,还是科技写作,都向榜样看齐。良好的科学鉴赏力可以倍增自己科学阅读的兴趣,潜移默化之中熏陶自己的科学素质,增强解释力,从而提高科研效益。

自我科普就是宣传普及自己的科研成果。当今世界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论文发表数量日以万计,目不暇接。有经验的科学家阅读论文时,都是先看题目,再看摘要,再依次看引言、结论、讨论和全文,其中任何一步如果无所感触,阅读便戛然而止,转向下一个目标。因此,题目要能浓缩论文精华,摘要应具备与正文等量的关键信息,引言要明确研究范围、理论基础和具体的研究问题,结论要明确回答引言提出的问题,讨论要阐述成果的科学或实践意义及其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科研人员要善于自我科普,用科普文体、新闻报道以及人们喜闻乐见的其他媒体形式,以通俗流畅、活泼明快的语言自我科普。

科研人员作为智力劳动者,就要用原创成果和优秀论文,贡献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他们应该勤学苦练,努力克服写作焦虑症;要广泛尝试,竭力摆脱解释力怠速困境;要静下心来,大量阅读点评科学报道,想方设法培养专业兴趣,尽快纠正鉴赏力错位;要努力学习多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尽力做到既能写论文又能写散文,推动自我科普及早上位。

为此,笔者也提出三条建议:首先,营造浓厚的科研气氛,大力促进学术交流活动。要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学术交流会,提倡网络和茶饮式自由交流。一个科研单位如果缺乏科研气氛,缺乏学术气氛,连标签效应都做不到,就很难有大的发展。

其次,树立互相欣赏的和谐风气。作为干部,特别是单位领导,要欣赏职工,要给职工留出话语权,学会倾听,不做麦霸,准确、简练地指出职工言行中的可取之处,在欣赏中客观如实地指出不足。

最后,建立老人带新人的机制。“60后”的一批科研人员将陆续退居二线,但在几十年的科研活动中,他们积累了一些写作、解释力、科学鉴赏力有关的经验。这些经验他们可能一时写不出来,也难以写清楚,但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传给有需要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否则,人休业息,人走茶凉,这笔宝贵的财富就沉没了。

http://blog.sciencenet.cn/u/jjwang989

《中国科学报》 (2019-07-22 第8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