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凤 仇梦斐 王晨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7-18
选择字号:
孙鸿昌:追梦新时代绿色建筑

孙鸿昌(左三)在指导设计图纸

 

■本报记者 唐凤 仇梦斐 通讯员 王晨

孙鸿昌一直工作在科研和技术一线。

作为山东大卫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电气智能化总工程师兼机电设计院院长,孙鸿昌深耕绿色建筑电气智能化与节能控制技术领域,也深深地热爱着这个专业。

“智能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制造等新技术不断发展,改变着社会的同时也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这些都为我们科技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机遇。”炎炎烈日,记者在济南见到了孙鸿昌。

绿色节能建筑,似乎为炎热的天气注入了一丝清凉。

节能新理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建筑物的体量和数量不断扩大,建筑节能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国家和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要求也提升到了战略高度。

孙鸿昌认为,节能课题应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打破常规思路,并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开发新的技术。

凭借多年的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和科研项目经验,孙鸿昌深度剖析了不同类型的建筑能耗数据和能耗规律,编写了学术专著《绿色建筑节能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著作补充和完善了大型机房余热回收利用中的控制技术环节,并分析了燃气冷热电联产中相对薄弱的控制技术,为冷热电三联供在绿色建筑中普及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该研究建立了公共建筑机电设备末端节能控制模型,找出了基于人行为的节能规律,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用电能效比;研发了绿色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及能耗数据监测系统,便于多种能源优化控制系统的集成;依托数据分析,对绿色建筑节能控制的效果进行判定,为进一步的节能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我们通过总结提出了一套节能新理论,那就是如何把现有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上去,并且把常规浪费的能源做有效的循环利用。以此理论做支撑,应用到工程中去,大量工程验证其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他说。

引领绿色建筑创新

建筑节能也应“以人为本”。

孙鸿昌团队承担的课题“基于物联网的新型机电智能柔性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针对人体的差异和建筑物类型的不同对建筑环境和服务功能的不同要求,解决传统的绿色建筑楼宇自动化系统无法灵活实时满足该要求的问题。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研发智能柔性控制器、人机交互智能终端以及WEB组态软件构成的自组织无中心智能柔性控制系统,孙鸿昌团队攻克了这一关键技术。让人居更舒适、更节能,从而享受高品质的工作生活环境。

“基于物联网的建筑机电设备智能柔性控制系统,能很好地降低建筑机电能源消耗,以及人为因素对控制系统稳定造成的干扰,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孙鸿昌说。

专家表示,该系统在解决传统的楼宇自动化系统缺陷的同时,呼应了舒适性要求和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市场前景广阔,并能很好地应用到建筑机电工程设计中,必将带来一场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革新。基于该项课题,课题组发表SCI、EI收录论文5篇,授权国家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第一个吃螃蟹的作品

在绿色建筑节能技术领域工作这些年,最令孙鸿昌感到自豪的是2015年获得中国建筑设计奖。

该获奖项目“奥体中心14#地块龙奥金座”,为山东省首批获得三星级标志的绿色建筑。由于当时是第一个申报三星绿色节能的项目,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设计作品,在确立这个目标后,身为工程设计团队总负责人的孙鸿昌倍感压力,同时也铆足了干劲。

面对挑战,孙鸿昌带领团队先后到上海、广州、北京等地调研当时最先进的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并就如何将这些技术融入山东本土做了关键技术指标测试、论证。

半年时间,他身先士卒,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克了一个个关键技术难题。最终项目经由国家住建部组织专家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评定,通过严格把关、层层筛选脱颖而出,获得国家住建部绿色建筑三星(即最高星级)评价标志证书。

孙鸿昌勤勉敬业,如同行对他的评价,“一直扎根绿色建筑智能化事业,立志做新时代的科技追梦人”。

《中国科学报》 (2019-07-18 第8版 装备制造)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