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阳 温才妃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7-17
选择字号:
胡必亮:求索“一带一路”

胡必亮(右二)与他即将毕业的学生们

 

本报通讯员 沈阳 记者 温才妃

穿过绿树成荫的校园,来到京师学堂的二层,悬挂60余面各国国旗的旗杆依次而立。微风拂过,不同色泽的旗角时而涟漪般波动,仿佛不同肤色的人们“手拉着手”,讲述在这里发生的丝绸之路新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

一颗滚烫的教育初心

胡必亮很庆幸自己从事“教师”这份最阳光的职业。2013年6月,他被学生评选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届“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在外人看来,一个校级奖项的分量,远不及“中国经济学领域的诺尔贝奖”——孙冶方经济学奖,但却是他极为珍视的殊荣。因为在他的心目中, “丝路”和“师路”合二为一,恰是事业与情怀的自然交融。

早在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胡必亮就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国际教育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把国际教育项目创办起来,办出自己的特色。

几经奔走,他组织团队力量申报国家“国际高端学位项目”。为了通过政府机构的实地考核和反复论证,那一段宵衣旰食的日子仍历历在目。胡必亮至今还记得,2014年1月15日,他们收到关于这个项目的政府批件。这意味着从2014年秋季开始,新兴市场研究院代表北师大承担“发展中国家硕士项目”。那一刹那,他高兴得“像是新生了一个孩子一样”。

如果说“发展中国家硕士项目”是胡必亮团队倾注了心血孕育出的新生命,那么从这个项目走出的国际学员,更能深切感受到“有温度的教育”。“发展中国家硕士项目”是一个纯英文教学项目,学员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中层领导,一般都有5~10年不等的工作经历,为这些学员授课不仅要英语好,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理论功底。

面对师资紧缺的情况,胡必亮一人担任三门课的教学任务,同时凭借自己在世界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国际机构出色的工作经验,以及在国际金融界、学界、政界较丰富的人脉资源,请来了一批高质量的教授来北师大担任项目的授课教师。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学员赛德说:“这里总是大咖云集、贵宾满堂,我们的老师都是想都不敢想的大人物。”

承接该项目以来,他先后邀请吉尔吉斯共和国前总理卓奥马尔特·奥托尔巴耶夫博士讲授《欧亚经济联盟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前总理兹拉特科·拉古姆季亚博士和波兰共和国前第一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博士共同讲授《领导力》课程等。

如今,该项目积累的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受到了广大学员的赞誉,也得到了商务部的高度认可,成为“一带一路”国际教育的典范之一。

一段不曾褪色的“田埂”记忆

访谈正在进行中,被一个中途来电打断。胡必亮很绅士地示意,这个电话不能挂断。他不时地用GDP、CPI、投资率、城镇化率等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数据回应着电话的那头。

电话的那头是一位“农民企业家”、湖北汉川福星村的“掌门人”谭功炎。很难想象,一位繁忙于研讨全球治理事务、穿行于世界经济走廊之中的经济学教授和“一带一路”问题专家,还始终记挂着生养自己的那片田埂。“我是我们村的经济发展顾问,也可以说是我们村的‘首席经济学家’!”

胡必亮出生于湖北汉川的一个贫困湖区,从记事起,就跟着父母、兄长们在田埂上辛勤劳作。“那时候,我走在田埂上,就想为什么整日劳作到大汗淋漓,却依旧如此贫苦?我们的农村发展制度与政策需要做什么改变?”

带着改变农村贫困的梦想,他成为由一个小公社举办的高中里,唯一考上大学的“骄子”。大学毕业,胡必亮如愿以偿来到中国社科院研究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进京报到后,他却没做停留,很快“脚踩泥土、行走大地”,到最贫困的地方去,年轻的胡必亮一头扎进农村。

胡必亮坦言,他个人的成长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与时代同行”的他,经历了自我成长的改革时代、全球化时代、新时代。时代在变,胡必亮“向下凝望”的目光始终不变,对于如何改变贫困面貌、实现从贫困到富裕的跨越,保持着超强的敏感和坚韧的笃定。

1989年3月,出差归来的胡必亮,偶然在北京火车站看到如潮的进城务工农民,他敏锐地感知到这个时代的新变化来了。他的研究视角从农村问题转到了城镇化。而后从城镇化到金融改革和世纪之初的创新创业,从中国到新兴市场国家再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胡必亮每一次“与时代同行”的研究脉络延伸,都为团队今天的成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87年,他在菲律宾的7个月,收集了很多关于菲律宾土地制度、地方金融制度、农民收入等问题的资料;1989年开始在泰国的两年时间,通过深入的调查出版了《泰国中部的村庄经济》英文专著;其间他也曾到中东欧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进行短期调研;1990年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他还曾到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等亚洲国家进行过一些关于发展问题的调研。现在看来,这些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国家,因此他称自己与“一带一路”结缘是命中注定。

胡必亮戏称自己是“野蛮生长”——从世界银行国际格局下思考中国经济,到哈佛大学的校园里著书立说,平均两到三年换一次工作抑或人生角色,每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看似无心插柳的故事,却凝结着勤勉奋斗的激情。而正是他理想主义的不灭情怀,润泽了所到之处,成就了如今的“柳成荫”。

《中国科学报》 (2019-07-17 第5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