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
——在《大学语文》序言中,主编徐中玉曾如是阐述自己编写这本教材的初衷。6月25日,这位文艺理论家、作家、被誉为“文学界泰斗”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逝世,享年105岁。
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和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等共同倡议,恢复开设因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而中断的大学语文课程,并组织高校专家、学者,共同编写新的《大学语文》教材。1981年,教材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系新中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近40年来,仅全日制本科《大学语文》教材,累计发行已达3000多万册。谈及《大学语文》的编写理念,徐中玉曾说,在《大学语文》问世的这些年来,我国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但编者一直坚持以精选我国丰富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为主,择优选入教材,作为感悟、熏陶、启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材料,这样做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
徐中玉的学术作品包括《鲁迅遗产探索》《古代文艺创作论》《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自选集》《美国印象》等。

徐中玉
“科学和艺术在很多时候出发点都是相通的,当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些观察、问题、疑问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猜想、理论,不管怎么说,科学和艺术都是鼓励人能提出猜想、思考和表达。长远来讲一定是鼓励思考,鼓励所有人发声、表达,鼓励个性化、多元化。”
——在不久前举办的以“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的2019未来青年论坛上,科幻作家郝景芳如此谈及科学和艺术的未来。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她认为科幻作品首先应该当成文学或者艺术作品来看待,科学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参考,在不违背基本物理规律的基础上,更多的是从艺术作品的逻辑上展开。“科幻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科学和艺术的交汇点,科幻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提出对于未来许许多多种可能性,每个人可以提出自己眼中的未来,自己想象未来的世界是怎样的。”
未来论坛是当前中国最具声望的民间科学公益组织,由一群崇尚科学、热心公益的科学家、企业家于2015年共同发起创立。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创新联盟隶属于未来论坛,成立于2017年9月,是为全球优秀的华人青年科学家提供学术探讨与思想交流的平台,在跨界碰撞中畅想未来,在交叉合作中孕育新思想,以共同推动跨界前沿科学的进步。
参与2019未来青年论坛的还有香港大学物理系副教授、空间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苏萌,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组组长王皓毅、艺术家陈文令等人,大家围绕《科学与幻想在未来交汇》,展开了一场理智与幻想、聚焦而发散的头脑风暴,探讨了科学技术以及艺术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指引。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自2001年问世以来便引发了极大的轰动,一连拿下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第52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第25届日本电影学院最佳优秀作品奖等多项大奖。充满想象力的情节、拥有丰富解读的主题和东方美学风格的画面让它多年来一直人气不减,其中的台词也颇为耐人寻味。
6月21日,这部作品在诞生18年后登陆中国大陆。据猫眼平台数据,在国内上映首日票房便达到了5404.9万元,截至25日下午3点,上映5天的《千与千寻》票房已累计超过2.32亿元。影片也连续数日登上各平台热搜。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小女孩千寻跟随父母来到乡下,误入了一个充满神灵的奇异世界,为了救出变成猪的爸爸与妈妈,女孩经历了重重磨难。
在这部影片里,每个角色都有其各自的象征和意义,却又融汇交织得十分和谐,最终呈现出一幅社会生态图。在成年观众看来,这更像是一部成年人的电影:在成人的世界,时刻都面临着“成为猪”的诱惑;在成人的世界,我们都是孤独的“无脸男”……(周天)

《中国科学报》 (2019-06-28 第5版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