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明和学生在实验室
■本报记者 唐凤 仇梦斐 通讯员 王晨
站在癌症研究最前沿
2005年,杨明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博士,研究方向是肿瘤学。而学医的这粒种子,自幼就埋藏在了杨明的心中。
杨明年幼时,奶奶罹患肺癌。“肿瘤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患上肿瘤?”这些问题在杨明的内心深处播撒下求医求知的种子。
读博期间,师从我国肿瘤学巨擘、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杨明潜心开展肿瘤易感基因研究,虽然课题研究中屡屡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败,但最终取得了不俗的科研成果,毕业时发表多篇SCI论文,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论文。
2008年,杨明毕业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继续博士后工作。
“刚到美国,博士后导师就布置了研究任务——前列腺癌。”杨明回忆道,“那时候我对前列腺癌的前沿研究并不是很了解。”
于是,他从头开始,大量阅读文献,一点点摸索,最终决定围绕前列腺癌领域最核心的临床问题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发现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可能通过细胞膜通道蛋白向胞内输送雄激素前体并在细胞内自身合成雄激素,从而实现激素非依赖性生长,相关成果发表于肿瘤学顶级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并因此获得美国临床肿瘤学大会优异奖资助参会、进行大会学术交流。
“做科研一定要站在最前沿,并不断更新知识。保持创新的心态,你才可能做出新东西。”即使现在和国内外顶尖的前列腺肿瘤专家交流,杨明的专业知识也一点不落伍。
“老派”人 新研究
2010年,杨明结束博士后工作,选择回国。
“想法很简单,就是报效祖国。”杨明说,“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些老套,但我当时就想回国,用所学知识为国家的肿瘤防控事业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2010年7月,杨明回国,进入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而跟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的一次长谈,让杨明的职业生涯“转了一个弯”。他离开北京,回到山东,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家乡建设中。
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杨明一心扑在科研上,仅3年时间,先后鉴定了多个肿瘤发生和耐药驱动基因。由于科研成果突出,他先后入选了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长江学者和青年泰山学者;作为科主任带领基础研究中心人员获得了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2016年获得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2018年获得山东青年五四奖章和山东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奖;同年,杨明带领其创新团队还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贡献
当下,地处中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战略节点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强劲起势,新优势新环境加速形成。在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潮中,青年人才成为一支“生力军”。
“对于各行各业的青年人才而言,我认为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做到行业内顶尖水平,其实就是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最大的贡献。”杨明说,“就像院长于金明对于我本人、对于我们医院、对于肿瘤放疗学科的引领作用一样。”
在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团队中,杨明聚焦科技创新,立足癌症研究前沿,为山东省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添砖加瓦。
《中国科学报》 (2019-06-27 第8版 装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