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6-25
选择字号:
垃圾分类,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编者按

6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草案强化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者的责任,完善排污许可制度;要求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据悉,草案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随后,住建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一系列政策关怀表明,政府在全国推行垃圾分类的信心和决心。

实际上,19年前,我国就在8个城市开启了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然而时至今日,垃圾分类在全国尚未普及。原因何在?阻碍垃圾分类在我国实施的困难是什么?城市和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如何提高水准?为此,《中国科学报》邀请垃圾分类处理领域专家,从多个角度,探讨垃圾分类的现状、难点、实现方法等热点问题。

垃圾分类,对普通中国老百姓来说,并不算一个陌生的词汇。早在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就刊载《垃圾要分类收集》一文,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垃圾分类”概念。2000年6月,8个城市开启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然而,将近20年过去了,垃圾分类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这背后有何原因?垃圾分类处理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分”闭环

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在垃圾分类的理念上领先世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物资的极度匮乏,每个家庭都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中国科学报》,当时我国的垃圾分类理念可以说是世界上的典范。

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资匮乏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垃圾分类的传统就没有坚持下去,逐渐丧失了。直到近20年,由于环境问题的压力增大,垃圾分类重回我们的视野,在动用了很多资源进行垃圾分类推广普及后,仍没有完全贯彻实行。

在马军看来,造成我国垃圾分类没有有效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垃圾分类涉及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简称“四分”)等环节,这些环节必须形成一个闭环体系才能有效运行。“垃圾分类不能只强调其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而是必须把整个体系建设起来。”

但在近20年垃圾分类推广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注意力恰恰是在其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上。比如国家对垃圾分类的投放工作进行了大力推广,强调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投放不同垃圾。有些居民照此实行,却看到收集垃圾时,分类垃圾桶被一股脑倒在同一个垃圾车上,久而久之,这些居民就失去了在投放时进行垃圾分类的动力。

“投放之后的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无法配套衔接。”马军说,这最终导致了垃圾分类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有效实施,也反映出政府相关机构、居民等对垃圾分类处理自身规律的认识不足,低估了垃圾分类的挑战。

知识缺失导致意识缺乏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王灿发表示,造成垃圾分类无法推行的原因有很多,但首先是人们的意识问题。“公众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不是特别了解。”

不过王灿发也承认,从客观角度说,我国大多数居民居住在密度很高的公寓,家中面积普遍不大,无法像国外居民那样在自家院子中放置很多用于垃圾分类的垃圾桶。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垃圾分类的不便。

大多数城市将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陈同斌认为,这种分类方式不太利于公众的准确理解,即使政府有关部门和媒体不断宣传、教育和引导,大部分居民可能也不具备垃圾完全分类的知识。

“所以要想有效推行垃圾分类,分类方法要更加简单。”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分析称,越复杂的方法实施起来就会越困难,分类标准应进一步优化,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垃圾处理。只有明确了不同类型垃圾的处置方式,才能反推和建立相应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方式,垃圾分类的整个链条才能完整和持续运行。

管理挑战大于技术挑战

目前,国际上垃圾分类四个环节都有相对成熟的技术。马军由此认为,阻碍垃圾分类实现的因素中管理挑战大于技术挑战。

“关键还在于我们能不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垃圾分类的系统运行需要投入的资源和动员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和资源保障垃圾分类的实施,并且要持续地坚持下去,直到形成规范的制度约束和道德自觉。在自治道德的约束形成之后,垃圾分类就会内化为居民的生活习惯。”马军说。

此外,王灿发提出,在管理手段上,强制性措施和罚则是必需的。虽然试点城市制定了垃圾分类投放相关规定,但由于罚则执行不到位,这种分类往往沦为自愿分类,缺乏强制性措施。

“在分类与不分类都行的情况下,环保意识高的人可能就进行垃圾分类投放,而环保意识低的人可能就不分了。”王灿发说。

两网融合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由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称,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资源再生网、垃圾分类网两网融合。“必须意识到,垃圾的资源属性不强、收集成本高,再生利用成本更高。”

比如,再生纸张的生产成本甚至高于速生林生产的纸张。此外,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的垃圾处理也面临巨大压力,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中国焚烧、填埋提出质疑;另一方面,国内利用可回收垃圾生产的再生产品成本高,也难以应对国际产品的冲击。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地区、多机构、多部门协同发力。以上海为例,上海已经建设和运行了满足末端处置需求的垃圾焚烧厂和卫生填埋场,但严重缺乏废物资源再生利用企业。

城市产生的垃圾是巨量的,末端处置和资源再生利用设施是有限的,大量分类废物需要外运。目前,垃圾跨区域运输存在问题,没有地区乐意接收垃圾。垃圾归何处?研究发现,一些无害化的垃圾用来填埋矿坑是可行的。

生活垃圾分类组织、分类组分再生利用、分类过程和运输成本、废物再生利用成本、分类行政管理成本、环境卫生风险管控、跨区域协调处理、全球化贸易冲击等,都是影响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广度和深度的重要因素,需要全社会付出智慧和辛苦才能见效。

《中国科学报》 (2019-06-25 第7版 生态环境)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