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北浅滩区发生绿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 项目组供图
■本报记者 陆琦
6月20日,“科学3号”科考船结束了对南黄海浒苔绿潮的现场调查,回到山东青岛。调查结果显示,6月在连云港和日照海域的浒苔绿潮明显较往年偏少。
“预计今年浒苔绿潮整体规模在近五年处于偏低水平。”结合南黄海和苏北浅滩的定量分布情况,现场调查负责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孔凡洲告诉《中国科学报》,“如果气候条件与往年类似,浒苔绿潮对青岛的影响可能较小,对山东半岛东部压力可能偏大。”
形成于苏北浅滩
浒苔属于石莼属藻类,丝状多分枝,无毒,但大规模暴发会影响海底藻类和养殖水产品的生长。
自2007年以来,浒苔已连续13年袭扰山东半岛。这位年年造访的“老朋友”到底来自何方?
综合调查表明:漂浮浒苔主要生活在苏北浅滩区域。“通过与世界其他区域的浒苔进行比对,我们找不到浒苔作为外来种的证据。”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项目负责人、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孙松说。
今年1月以来,在鳌山科技创新计划支持下,中科院海洋所联合国内相关科研教育单位在苏北浅滩海域和紫菜筏架区,再次开展了一系列样品采集和环境调查工作。
“浒苔筏架附生阶段生物量与往年相比处于偏低水平。”根据今年1月下旬到5月中旬的采样和鉴定结果,浒苔专家、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姜鹏对比近年来连续调查结果得出这一结论。
他们还发现,到5月下旬,苏北浅滩漂浮绿藻样本中浒苔已成为绝对优势种,漂浮生态型浒苔占85%。
中科院海洋所副研究员张清春解释说,在绿潮暴发之前,苏北浅滩区大量紫菜养殖筏架为浒苔的早期附着提供了重要条件,4月份随水温升高大量浒苔开始附着生长,并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从筏架上脱落成为漂浮绿藻的重要来源。
较往年位置偏东
在苏北浅滩形成小规模的成片浒苔后,在北向风生流的作用下,浒苔逐渐从浅滩输出到南黄海,进入南黄海的浒苔继续向北漂移并不断生长。
“浒苔漂浮和繁殖能力强,在漂浮过程中边生长、边繁殖,藻体很多分枝节点较细,容易脱落形成多个个体,实现更快繁殖。”孙松说。
卫星遥感显示,5月底,在南黄海已形成一定面积的漂浮藻类,较往年位置偏东。
结合“科学3号”现场航次调查数据和遥感观测资料,研究人员对南黄海浒苔绿潮的整体规模和影响进行了预测预警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6月南黄海浒苔总生物量偏低,显著低于2016年,也低于规模较小的2017年,预测今年南黄海绿潮整体规模在近五年处于偏低水平;其主要分布区与往年相比偏东,如果气候条件与往年类似,预测进入青岛海域浒苔总量减少,但对山东半岛东部影响较大。
“浒苔的长期预报相当困难,几乎所有的模式都很难做到跨年度的准确预报。”孙松坦言。
他表示,目前可做到提前40天比较准确的预报,主要是基于当年春天的现场考察。通过分析水体、沉积物中浒苔微观繁殖体(浒苔种源)的数量、紫菜养殖筏架上的附着浒苔数量、漂浮浒苔优势度和生物量、水体营养盐水平、水体温盐状况和气象状况以及其他大型藻类的数量等综合因子进行当年的预报,能够达到比较高的准确度。
金潮亦不容忽视
长期从事有害藻华研究的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颜天告诉《中国科学报》,除了浒苔,他们还在苏北浅滩、长江口和东海发现了较多漂浮铜藻。
铜藻隶属马尾藻属,是西北太平洋特有的一种大型褐藻,在我国南北方沿海较为常见。同绿潮一样,大规模的马尾藻生物量会给生态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破坏性影响,成为世界上广泛关注的生态现象。
调查发现,苏北浅滩4月有较多漂浮铜藻;5月下旬大量漂浮铜藻入侵苏北浅滩并毁坏紫菜筏架;6月份漂浮铜藻主要分布在南黄海中部海域122度以东,其分布区比浒苔绿潮偏东北。
“2019年南黄海铜藻总生物量比发生金潮灾害的2017年低,对山东半岛南岸的整体影响不大。”但颜天指出,在我国黄海,马尾藻金潮灾害也需要关注。
她认为,金潮对绿潮规模降低可能也有一定的作用。
浒苔的发生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孙松表示,他们对浒苔每年规模变化的原因已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基本能够做到提前进行防控,但是对于浒苔灾害的起因和未来发展趋势还需要进行很多深入细致的研究。
接下来,项目组将进一步结合遥感卫星、风场、海流等数据,密切关注浒苔发展和输运情况,为相关部门浒苔防控和环境保障提供支撑。
《中国科学报》 (2019-06-25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