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运 孙月 王之康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6-5
选择字号:
扬州大学:为偏远乡村娃插上外语“翅膀”

 

■本报通讯员 张运 孙月 记者 王之康

过段时间,大学生们就要毕业了,但与很多人期待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打拼不同的是,扬州大学的不少外语专业学生却将目光瞄向了偏远乡村。

他们依然清晰地记得,不久前,来自甘肃偏远山区刘家河湾小学的教师骆勇,站在扬州大学的讲台上,向他们讲述其从教故事时所带来的心灵冲击。纵使环境艰苦、资源匮乏,但依旧挡不住这群“95后”即将跟随前辈走进乡村学校的步伐。

十多年来,该校外国语学院定向培养了数百名乡村外语教师,让农村娃也可以插上外语的翅膀,走出乡村,走向世界。

打造乡村外语教师成长大舞台

2016年开始,扬州大学的新生录取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该校连续三年录取的文科最高分,均出现在外语定向师范专业。这个为乡村“定制”外语教师的专业正日益成为“香饽饽”。虽然优质生源“一锅端”,但该校外国语学院负责本科教学的副院长缪海涛却倍感压力。

幸福的烦恼到底是什么?原来,很长一段时间,该校外语师范专业一直定位于培养适合城市外语教育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许多学生一毕业就会被城里的学校录用,有的甚至到国外就业。而定向乡村外语教师必须回到农村,扎根农村,投身农村教育。

“这样的定向培养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缪海涛的心里一直打鼓。不过他始终认为,既然是定向培养,首先必须提供特别定制的教育资源。

很快,一套支撑乡村外语教师教育的硬件投入方案摆在了该院党委书记刘胜乐的案头,这是一笔3000多万元的投入。学院党政联席会进行了数次研究,并最终作出决策:坚决支持、争取资源、重点倾斜、分批实施。

据了解,近年来,该院围绕乡村外语教师教育,重点打造了乡村外语教师师范生技能实训中心、外语教育远程互动观摩控制中心、微格教学实训室等一大批现代化教学实践中心。

但他们明白,光有硬件设施“鸟枪换炮”还不够,乡村外语教师定向培养还必须在观念上“腾笼换鸟”。为此,该院推出了一系列乡村外语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为推动“准乡村教师”们熟练掌握外语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该院以专业学习和教师职业发展为导向,探索构建形成本科教育“导师制”、授课过程“小班制”、学习评价“学分制”、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三制一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还深入实施“互联网+外语教研”改革,打通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时空壁垒;在移动平台上搭建的“卓越师范生创新实践社区”,将全院“准乡村教师”分成12个小组,模拟初、高中微课设计、教学训练、社区讲坛等真实环境,以“在线打擂”的方式贯通专业学习、技能锻炼和职业发展全过程。

“我们主张让师生灵活配对,自助选择学习的‘主餐’和‘配菜’。”缪海涛在推进教学改革中更加坚定了这样的想法,教学方式的改革就是要激发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从传统的语言“学习者”转变为语言“使用者”“研究者”和“传授者”。

为乡村外语教师教育洒点“乡土味”

“乡村外语教师培养最大的危险是教育本身与乡村现实的脱节。”在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金铨看来,缺乏认同的教育和需求错位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乡村外语教师如果对乡村教育特点不了解,对乡村教师职位没有感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一句空话。

如何让准教师们深刻理解如今的乡村教育?如何让有能力、有乡情的外语教师成为乡村学校争抢的人才?缪海涛觉得,国情和乡情教育必不可少。为此,该院把乡村学校的校长和外语老师定期请到大学课堂,既讲授乡土乡风人情,又讲解乡村外语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坚定专业选择,深化乡土意识。

从2016年起,该院还启动“三位一体”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贯通高校、政府、中小学的UGS实践型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培养模式中,专业学习与乡土认同之间的割裂被缩小。”刘胜乐补充道,学校不再是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高校、政府和中小学三方优势互补,共同制定教师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据了解,这种“高校主导、政府支持、中小学实践”的乡村外语教师培养模式,得到了人才市场的高度认可。短短两年内,已累计有69家地方政府或乡村中小学主动找上门来,与该院建立起教学合作关系。

除此之外,该院还有意强化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设计与组织,让学生走进乡村,开展文化调研、山区支教等活动。两年来,该院先后打造了“大运河非遗文化保护”“乡村教师发展前景调研”等多个社会实践品牌,并获得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贡献奖等荣誉。

让乡村外语教师也能走出“国际范”

今年春节期间,就在大学生纷纷返乡团聚时,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4名“95后”“准乡村教师”却选择远赴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开展海外支教之旅。

这是该院国际化培养乡村外语教师的一个缩影。在刘胜乐看来,外语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承载着文化传播、交流互鉴的重要功能。虽然乡村外语教师需要扎根农村,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但同样要有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的格局和能力。

在乡村外语教师教育中,该院坚持以培养“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知识传授与能力锻造、职业发展与社会服务”等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建立起专业学习、文化体验、语言运用、技能锻炼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包玉婷是该院一名即将走上乡村外语教学岗位的“准教师”。很难想象,这个外表瘦弱的小姑娘先后服务于鉴真国际马拉松赛、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等近10项国际国内赛事。扎实的语言功底、纯正的口语发音、开阔的国际视野,让她成为全校乃至区域内小有名气的外语通。

从“中国扬州国际经贸旅游节”到“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再到上海、意大利世博会等区域性、国际性经济文化活动等,该院每年有近千人次参加与外语相关的经济文化贸易活动,“准教师”已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闪亮名片。

不久前,该院乡村教师定向生的作品《“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提升路径探究——一项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苏留学生教育的调查》荣获第15届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乡村“准教师”们还在“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等全国性赛事中屡创佳绩。

“乡村外语教师培养不能束缚在课堂、黑板、书本中,要深度融入激扬青春的时代大潮中。”扬州大学副校长俞洪亮认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是新时代乡村外语教师的必备素养。培养乡村教师,既要扎根乡土,也要仰望星空,在顶天立地中接上地气、变得洋气。

《中国科学报》 (2019-06-05 第2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