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卞毓麟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5-24
选择字号:
“码字匠”说

叶永烈(左)和卞毓麟

 

卞毓麟

犹忆2017年盛夏,上海书展读者如织。书展期间,举办了千余万字、厚厚28大卷的《叶永烈科普全集》(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书发布活动。整套书虽说定价不菲(2880元),但各卷却是分别标价、可以单独选购的,这为读者带来不少便利。瞧着这大块大块的“书砖”,人们纷纷议论:“叶永烈可真是多产啊!”然而我想,此言虽则不差,却并不是关键。毕竟,产量只是结果,而更应看重的乃是作者的付出,是那难以言状的勤奋和创作中的甘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日复一日,夜复一夜,春秋代序,寒来暑往,大半辈子哪,叶永烈努力学习,用心思索,勇于创新,不停地写啊,写啊,写……

转眼间又是一年,到了去年8月,中国科普研究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的“加强作品评论 繁荣科普原创——叶永烈科普作品研讨会”,在上海市科学会堂思南楼举行。我在发言中说到,元旦前后,偶尔读到一篇老舍评价张恨水的文章(作者王张应),提及张恨水一生“创作了逾三千五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堪称中国文学史迄今为止作品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趁着给叶永烈先生微信贺年,顺手附上该文照片,并唐突一问,“您作品的实际字数,是否超过了张恨水?”

叶先生回复了11个字,风轻云淡:“一辈子只做个码字匠而已。”

“一辈子做个码字匠”是何含义呢?《叶永烈科普全集》“后记”有言,这1000万字的科普全集,乃是其本人作品方阵中的一个“方面军”;另外还有三个“方面军”,即纪实文学作品1500万字,全球旅行见闻500万字,以及散文与长篇小说200万字。“后记”的结尾是两句话:“我的作品总字数为3000万字(这还不包括我的500万字日记以及大量的书信)。我曾说,我的生命凝固在作品之中。生命不止,创作不已。”

评论叶永烈科普作品的文章不绝如缕,2018年第1期《科普创作》就有三篇。依我之见,能够“一辈子只做个码字匠”,必不可少者有三:一是一辈子勤奋劳作,叶永烈作品的体量本身已足以说明问题。二是一辈子勤于思考,君不见叶永烈书斋的名号就叫“沉思斋”?一辈子勤于思考,方能年年岁岁思如泉涌,永不枯竭。三是一辈子锤练的表达能力,没有如此过硬的语言文字功底,根本不可能写得又快又好。这里还有一个令人信服的佐证,那就是多年来叶永烈竟有多达35篇文章,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能够兼备这三者的“码字匠”,自当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热爱读者的人,一个有着强烈追求和责任感的人,也是一个值得敬重的人。

记得曾读到一篇聊百年科幻的文章,断言科学主义信念一定会向读者许诺一个美好的未来。文中说道,凡尔纳的那些科学颂歌是如此,“凡尔纳科幻中国版本的标志性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也是如此。”我对此说颇有疑惑,遂问《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作者叶永烈有何见教,他只回了12个字,依然云淡风轻:“我早已经不关注科幻小说了。”

其实,《小灵通漫游未来》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有目共睹。《叶永烈科普全集》第8卷即以《小灵通漫游未来》冠名。在“本卷序”中作者告诉人们,《小灵通漫游未来》创造了三项纪录:第一是各种版本的总发行量300万册,至今雄踞中国科幻小说第一名;第二是连获大奖,1980年荣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这是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最高奖,2002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第三,取名于此书的小灵通手机曾经拥有一亿用户。“小灵通”手机竟同这书有不浅的“姻缘”,倒是我先前从未想到过的。

其实,“早已经不关注科幻小说”的叶永烈,这些年来对科学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切,都堪称有增无已。遥想30多年前,法国《解放》杂志曾出了一部题为《您为什么写作》的专集,收有各国名作家400人的笔答。答者有巴金、丁玲、白先勇,有比利时著名侦探小说家乔治·西默农,有《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而今有百余部作品已出了中文版的美国科普巨擘兼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答复是:“我写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样;因为如果不这样做,我就会死去。”我向叶永烈提了同样的问题,他给我一篇早先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的文章《我为什么写作?》。文中写道:“不要问我为什么写作。我只是说,我没有闲暇‘玩’文学,也不是为了向‘孔方兄’膜拜。我只是说,在键盘上飞舞的手指,是历史老人赋予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驱使着。”他写道:“时光如黄鹤,一去不复返。我把作品看成凝固了的时间,凝固了的生命。我的一生,将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块汉字长蛇阵之中。”啊,历史老人赋予的是一种责任感,叶永烈用方块汉字为载体,将一生凝固于其中。原来,这就是“一个码字匠”的全部含义!

当今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具体的科学知识随时都有可能更新。但是,光辉的科学思想永世长存,崇高的科学精神永放光芒。《叶永烈科普全集》是一种可贵的文化积淀,他那科普写作的激情、功力、态度、手法,也将通过《叶永烈科普全集》长久地流传下去。

《中国科学报》 (2019-05-24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