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耀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5-6
选择字号:
五四精神遗产之于科研的启示

 

编者按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青年的一次伟大觉醒,更开启了中华民族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历程。立足当下,五四运动的精神遗产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究科学精神、产出更富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有何价值和启示?科学家们如何从这一百年传承中获得持续不断的精神滋养?为此,本报特邀请科学网博主就此各抒己见。

■徐耀

一百年前的一场街头政治运动,催生了新文化、推动了新思想、连接了中西方的鸿沟,这就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本身是新旧社会转变大潮中的第一朵浪花,其后数十年,五四运动精神指引和激励了中国无数普罗大众。

五四精神来源于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提倡的民主和科学,民主既是思想,也是制度,本身可以框架化、具体化,而科学则具有模糊外延,尤其在中西方的语言环境里,对于科学以及延伸出来的科学精神还有不少让人误解的地方。在一百周年之际,再讨论五四运动与科学精神的联系,虽是旧瓶,却也可以装点新酒。

中文里的科学指分科之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哲学、历史学等,特指某一种学问,非常确定。英语里的科学则专指自然科学,也就是常说的理工农医,虽然现在外延有所扩展,但仍不包括人文、艺术、哲学、经济、历史等等。据此看来,中文所讲的科学与科学精神严格来讲是指分科治学和治学之道。而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文化里,科学与科学精神则专指自然科学和按照自然规律做事的精神。这两者之间尚有差别,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总在提倡科学精神,而西方人不如此说的缘故。

西方人的科学精神实际上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中国人的传统治学之道则更多关注个人内心的感受,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治学是自己个人的事,所治之学是否违背历史潮流、违背道德伦理则不在主要关注范围之内。这样的背景下,才会出现中国人治学目标混乱的问题,才会有一些学者犯低级的非学术性错误。

治学与谋生是两码事,治学要实事求是,谋生则不一定。从学者治学应该具备的务实的科学精神出发,可以扩展到整个社会治理的理念,尤其是科研领域的治理。那么看看五四运动的精神遗产中哪些可以和科研领域契合?

其一,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其二,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其三,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其四,独立自主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一百年来,中国科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有待继续改进。虽说中国的科技启蒙早于五四运动,但是对科学精神的启蒙程度还远远不够,直至今日科技领域还存在一些务虚的科研项目、人才计划、规章制度等。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无论对于科研项目还是执行项目的人员,都要这样。

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读书人,是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更是由于读书人可以做官,于是读书人和劳动群众隔离,长久下来,读书人就成为无本之木,这样的治学往往沦为没有现实意义的浮云。新中国曾经通过行政命令的手段让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工作生活融合起来,但是现在的知识分子已经与劳动群众渐行渐远。我没有什么数据支持,但很少有博士愿意去企业工作就很说明问题,也很少有科学家愿意做弥补企业短板的应用项目,他们都宁愿待在象牙塔里摇头晃脑,做些不接地气的所谓基础研究。

吃苦耐劳曾被作为美德对待,但是目前科学领域崇尚奢靡、贪图安逸的人不在少数,小富即安的人自然也就没有开创进取的愿望,在科技被作为首要社会推动力的当下,吃苦耐劳的五四精神还是要坚持。

独立自主发展科技在全球化思潮下显得不合时宜,但我们拿市场换来的技术都是落后技术,高技术最终还必须自己搞。提倡独立自主就必然要求无私奉献,因为我们的科技实力总体还是落后的。独立自主与无私奉献结合,这样才能发挥群体优势,才能尽早实现高技术产品的中国制造。

五四运动以来,其科学精神从未过时,只有具备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科学精神,我们才能做出务实有效的项目,才能招聘到务实勤奋的人才,才能制定出适合现实国情的人才政策,才能发挥大多数科学家的创造力和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最终才能做到中国科研的独立自主。

五四运动是知识青年走上街头寻求新的道路,却启动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纪念五四运动,就是要年轻人记住自己在民族复兴中的使命,不要成为佛系青年。

(http://blog.sciencenet.cn/u/ICF2009)

《中国科学报》 (2019-05-06 第8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