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贠嘉乐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4-19
选择字号:
从“沃森事件”看科学家的社会角色

 

■贠嘉乐

作为科学前沿的领军人物,科学家在公众眼里显得神秘。那么,科学家需要对社会有什么超出普通人的责任?所谓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又到底是什么的?在经过“沃森事件”的触动之后,我好像看得清楚了一些。

对于沃森,相信上过高中的人都不陌生,生物课本上有他与克里克对DNA结构的精妙推断,这一双螺旋结构与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3大科学发现,他们也因此被称为“DNA之父”。而不久前,沃森却因为他的不正当言论被他所在的冷泉港实验室剥夺了名誉校长、名誉教授等全部名誉称号。从众人景仰的DNA之父到声名狼藉的种族主义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沃森在晚年时期多次发表人种差异造成智力差异的论断。而这些论断没有充足的科学基础,仅凭简单的IQ测试就得出结论,因此遭到了学术界的一致抵制。他本人的名声也一落千丈,先是职位被免除,而今又丢掉了名誉称号。

其实,科学家晚年放弃科学的事例不在少数,比如大名鼎鼎的牛顿在晚年沉迷于神学和炼金术,达尔文也曾推翻自己的进化论而相信神创万物。但与他们不同的是,沃森触碰到了科学界的底线,公然鼓吹人种智力优劣论。如果他仅仅是一个普通人,科学界或许不会如此反感,只当他是一个种族主义者罢了,而问题正在于,他作为DNA结构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身上的权威性使得他的每一句论断都可能影响广大公众的认知,甚至被不怀好意的人当作保护伞。

这次事件让我充分认识到了科学家无论在什么时候,哪怕你以年老糊涂为借口,也不该不加论证地公开站队某些敏感话题。普通人尚且要为自己的失言负责,何况科学家。作为一个权威公知,更应该谨言慎行、约束自己,这或许就是科学家除了学术贡献以外能为社会作出的正面表率作用。

科学家不仅仅需要科研能力强,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更加不可或缺。我们需要的不是科学疯子,而是能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科学领军者。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是否具有与科研实力相匹配的人品,是科学工作者能被称之为“家”的重要前提。

(作者系国科大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学生)

《中国科学报》 (2019-04-19 第8版 印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