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文曼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4-19
选择字号:
死亡是全新的开端

 

《罗兰·巴特传》,[法]蒂费娜·萨莫瓦约著,怀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

■彭文曼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去世30多年后,正值巴特诞辰100周年之际(2015年),法国文坛推出了一本纪念巴特的大部头传记作品,这就是法国文学批评家、作家、翻译家、比较文学教授蒂费娜·萨莫瓦约女士撰写的《罗兰·巴特传》。

以死亡作为开篇,在传记作品中并不多见,除非死亡非同寻常,或者死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事件”。《罗兰·巴特传》便是以“罗兰·巴特之死”作为开篇的。

人们通常认为巴特死于车祸,萨莫瓦约以翔实的资料还原了巴特经历车祸及其人生最后一个月在医院住院的情形,作者倾向的观点是,巴特因车祸住院,住院期间又患上感染,车祸本身不足以夺去性命,而感染有可能是致命的。作者又罗列索莱尔斯、茱莉娅·克里斯蒂娃等人小说中以巴特之死作为原型的描述,这些描述更具文学色彩,且带有感情,在作家们眼中,巴特之死多少与他本人的悲观情绪有关。

作者萨莫瓦约这么做,似乎有意宣示她与其作品主人公之间的某种默契。他们都认同一点:死亡是全新的开端。巴特在《米舍莱》中认为,“死亡从最初就是任何全新的开始”。萨莫瓦约说:“实际上,死亡是唯一抗拒自传的事件。死亡使传记行为具有正当性,因为恰恰是别人来负责这种事情。”她的观点与巴特的想法不谋而合。死亡更加突显了纪念的意义,除了法国文学界、学术界,在整个法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了铭记罗兰·巴特的人,人们正在接受、承继巴特的思想遗产和精神财富。

《罗兰·巴特传》的作者萨莫瓦约出生于1968年,在她童年的时候,罗兰·巴特已经是活跃于法国文坛的大作家,萨莫瓦约读着罗兰·巴特的作品长大。事实上,萨莫瓦约在各个方面具备为巴特写一部权威可靠的传记的正当性。

萨莫瓦约晚巴特50多年诞生,巴特去世的时候,她还是个11岁的小女孩。直到17岁时,她才第一次听说巴特,并受哲学课老师推荐,阅读了巴特的《文本带来的快乐》。在作者此后的受教育经历中,巴特的作品无疑对她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本人说:“我知道我是从他那里开始学会阅读文学的,我是从他那里懂得我在批评与真实之间编织的关系的,我是从他那里建立起思想来源于一种写作的信念的。”由此可见,作者与巴特又算得上是同时代人。这种在时间历程上有交错的同时代性,使得作者萨莫瓦约既作为后学拜读、学习、研究着巴特,又是能够在思想高度上与巴特进行灵魂对话的人。这部传记作品的字里行间,随处可见作者的写作风格、手法有着与巴特的思想进行碰撞的火花。

“一部传记不能自然成书。它需要具备理论的和口述的知识。”萨莫瓦约的这部《罗兰·巴特传》基于此前从未发表过的材料(档案馆文献、杂志材料、笔记等),并在作品中使用了巴特生前未出版的大量手稿、笔记、照片。作者本人是第一位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位获巴特家人许可使用这些珍贵材料的人,中文版在每一个章节结束的位置,都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与本章节密切相关的照片、手稿等。一手材料本身具有其价值,而作者对材料进行甄别、咀嚼、梳理之后,整齐而精致地呈现给读者,带给读者的又是另一种享受。

萨莫瓦约是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做足了充分的准备而写作的。作者一开始就不想只是把巴特的传记写成生活传记,因为“阅读大量档案,参考众多记事簿和日记,今天已经可以让我们这样说,对于巴特成为巴特的那个时期,他的生存的每一个时间段均已被人洞悉”,“讲述他的生活不会从中了解到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对作者自身而言,为了给读者提供一部差强人意的人物传记,她深知写作这部传记存在的困难,也了解有三种解决的办法。第一种是毫无竞争性的“进一步丰富细节、改正一些讲述、更正一些事实”;第二种是“借助作品来说明生活”;第三种就是“阅读传记”。萨莫瓦约清楚地知道,在她这本书之前,已有的两部罗兰·巴特传记的优点和缺失,她也明白自己这部传记要做什么。绝不是模仿、重复或者简单的批判。

萨莫瓦约在《罗兰·巴特传》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活的罗兰·巴特:从小丧父,由母亲、祖母和姑姑带大,宗教信仰的边缘化,这些从童年时代就深深烙下的印记似乎影响了罗兰·巴特的一生;巴特的同性恋倾向、与纪德的隐秘情感;巴特长期在疗养院生活以及他的学术传承使得他一直与主流学界疏离,而巴特的天才又使之成为那个时代的中心人物;巴特的人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但他又并未亲身参与过战争,历经战争却又是战争的旁观者;巴特对文学的热爱,对写作的坚持;巴特与同时代人(例如萨特、德里达、索莱尔斯、福柯等)的交往和论战……

无论是从头到尾阅读这部作品,还是根据目录挑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先睹为快,相信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作者从来不会人云亦云或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基于翔实的材料,加上辩证地分析,总是带着读者去思考,并从思考中追求真相。读者既可以从中勾勒巴特本人的生平事迹、主要著作、思想成果,也能从巴特与同时代人的交往中窥见法国当时的思想盛况。

《中国科学报》 (2019-04-19 第7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