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方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4-16
选择字号:
从环境中揪出人体疾病的“祸首”

 邱兴华在实验室

■本报记者 王方

“环境科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是人体健康,主要是为纠正传统环境科学的控制措施跟保护人体健康的目标之间出现的偏差。”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邱兴华日前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污染物有毒,却不一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人体产生疾病,也不一定是由环境暴露引起的。建立污染物与健康效应的联系,并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将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科学认识。

污染物一定有害健康?

有害污染物繁多且复杂,其中有机污染物尤为复杂。

“从污染物种类上来说,有机污染物说不清楚有多少种,不过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有目的合成出来的,一旦进入环境就变成了污染物;另一类是没有目的、非故意生产的,人类本身生产生活会产生这些污染物。”邱兴华介绍。

就拿公众关心的空气污染物PM2.5或PM10来说,其实它们是非常复杂的混合物。邱兴华表示:“以目前的技术,我们可以测出其中几千种有机物,但这几千种也不是全部,只要分析检测的方法足够灵敏,上万种都有可能。”

不过,公众大可不必闻之色变。“有人可能混淆两个概念,一是污染物的毒性,一是污染物的健康危害。”邱兴华认为,有的物质毒性很强,但能否产生健康危害却不一定,还与人体暴露水平等其他因素相关。

那么,人体的疾病有多少是由环境影响贡献的?这是个未知数。

“环境暴露既包括空气、水的外环境,也有内暴露,即吃的食物或药物进入体内以后还存在与否、在人体中怎么反应、怎么对基因产生影响等。”安捷伦科技祝立群博士告诉《中国科学报》。

祝立群表示,环境暴露与某些疾病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门方向。

研究思路的新转变

“环境科学之所以会发展,主要是因为其针对各种各样危害人体健康的环境问题,根本任务就是要把环境污染物控制下来,让它不再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邱兴华说,这使环境科学研究也面临着新挑战。

他举例道,过去的研究中,若一个科学家认为某种污染物,如二噁英,可能重要就去研究它。但最大的问题是虽然它的毒性很强,却不一定能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水平。研究了半天,最后才发现我们关注某一种疾病,有可能并非由二噁英导致。此时,这个研究可能就显得没有意义。

再以PM2.5为例,如果基于环境科学的结果,控制PM2.5污染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控制其质量浓度,而控制PM2.5的质量浓度最容易实现的就是控制颗粒物里的大量组分,如硫酸盐、硝酸盐等。

问题来了,控制硫酸盐或硝酸盐,能否保护人体健康?“大家知道环境浓度水平的纯粹硫酸盐、硝酸盐不会对人体产生太大的危害。”邱兴华说。

“假如从环境健康角度出发去控制污染物,我们必然会优先控制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污染物,而不是控制硫酸盐、硝酸盐等大量组分。”在他看来,控制污染物本身是需要投入巨大成本的,在目前投入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希望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重点控制危害人体健康组分。

环境科学+人体健康

“以前搞分析化学或环境分析研究的人,只关注污染物、化合物的毒性怎么样;搞遗传学研究的人只关心生物指标、遗传过程怎么样。现在要考虑环境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就得把两方面得到的信息关联起来。”祝立群表示。

关联,在分析技术上就比较有挑战性。

其中一个难题是“找”。假如某人的体重是80.000千克,另一人体重是80.001千克。差了0.001千克,就是不同的两个人,但用普通的体重秤去称,又看不出来有什么差别。这时用非常精密的天平称,才能区分开来。

“质谱相当于称分子的质量,只要分子质量有一点点细微的差异,我们用安捷伦高分辨率质谱就能把它‘找’到,之后用标准样品进一步把分子结构或同分异构体确定出来。”邱兴华说。

全污染物分析测出海量数据,但哪个才是对疾病产生影响的?要知道,全健康效应指标分析出来的数据同样如此之多。祝立群说,“关联数据靠人本身去做非常困难,安捷伦一些软件可以提供帮助。”

首先把找出来的特征物定量,再用通用计算的方式把代谢通路算出来,最终目的就是找到环境的某些化合物跟疾病造成的影响或基因突变现象是如何结合的。“就是说污染物暴露之后,它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机制来危害人体健康的。”邱兴华说。

了解环境暴露对人体危害性如何,从而了解怎么去预防,这不仅是环境科学的发展新思路,也是健康领域研究的共同需求。

《中国科学报》 (2019-04-16 第7版 生态环境)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