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前 李池云 袁一雪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4-3
选择字号:
“双德”养成记

 李双德

■本报通讯员 张前 李池云 记者 袁一雪

李双德是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担任博士一支部党支部书记兼博士班班长。

“我的名字是‘双德’,足见父母对我品德的厚望。”他说。

“你的名字中有‘双德’,希望你德才兼备、厚德载物。”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双德的导师刘芫健这样要求李双德。

“从一名勤奋的学生到党员标兵,李双德在感悟中成长。”该院党委书记毛建平对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寄予厚望。

以德润心不计回报

“李老师,再回来教我们一次!”

2013年2月,李双德在读本科期间,主动申请到山西省阳泉市盂县山区的均才小学支教。前20分钟给一年级的5名学生上课,后20分钟给五年级的2名学生上课。一整天的课满满当当。除了教课,李双德每天一早就去教室生火炉,给班里的留守儿童买苹果,帮孩子们洗衣服……

支教期间,李双德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半年后,他所教的复式班成绩在当地大联校中综合排名第一,自己也因此获得“全国扶贫顶岗支教志愿者标兵”称号。虽然艰难,他却乐在其中,初尝奉献的快乐。

2014年9月,李双德考取刘芫健的研究生,并在刘芫健的影响下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研二时,李双德得知一位师门同学为电磁场中的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犯愁,就自费购买书籍资料自学,再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地讲给需要帮助的同学,解决了其科研之急;每次实验课之前,他会提前半小时进入教室,布置好实验室的器材用具;学期期末考试前,他会把专业有关的复习资料全部整理打印出来,并将重点题目和解析一并发给同学。

“我的导师最看重的是学生品德‘增厚’了多少,他是我生命中的伯乐。”李双德说。如今,刘芫健搭建课题框架后,李双德就带着师弟师妹们一起科研攻关,成了学生中的“领头羊”。

在创新中品味“炖菜”

读研初期,李双德专业基础薄弱,却急于求成。刘芫健告诉他:“博士做研究,一定要有原创性。学术研究就像炖菜,花时间才能令其入味。”在刘芫健耐心地开导下他开始慢慢探索。

为了拿到实验数据,李双德带着师弟,北上到北京交通大学,借助那里的测量设备进行隧道内测量。每天15小时蹲守在隧道内,终于拿到隧道环境信道冲激响应准确实测数据,为其筑牢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基础和解决隧道环境下的无线信道问题,提供真实可靠的信道模型方案。

有了科研积累,李双德开始申请江苏省研究生创新项目。但此时,母亲病危。他白天尽心照顾母亲,晚上在医院楼道里撰写项目申请书,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省级科研项目。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李双德连续三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信仰助推博士健康成长

李双德从小学习晋剧,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戏曲艺术熏陶。“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听一听《我的祖国》《绣金匾》这些红歌,心情就敞亮了。”李双德说。他对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主演的《布衣于成龙》和豫剧表演艺术家贾文龙主演的《焦裕禄》也情有独钟。戏曲激发他的爱国情怀,在大一时他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第二年正式入党。

去年,李双德开始担任博士一支部党支部书记。如何加强党支部建设,让党支部成为博士健康成长的助推器,成了他的新课题。他精选党员学习内容。比如,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送给奋斗者的励志名言时,他便挑选了更能引发博士共鸣的“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名言;选择播放反映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事迹的视频,片中,院士做人、治学的事迹,深深吸引着支部的每一个人。

每一次党员活动时,李双德还结合博士的特点组织讨论:为什么做科研?自己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并建立微信群,分享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中的内容。渐渐的,党支部每个月两次以上的集中学习会,请假的党员少了,提前到场的多了,会上发言踊跃了,最终党支部活动从“形散”到“神聚”。

如今,博士一党支部中有7名博士获国家奖学金,4人担任过学生干部,发表科研学术论文49篇,其中SCI/EI收录27篇,8人主持江苏省创新项目。看到这些,年轻的党支部书记李双德满意了。

《中国科学报》 (2019-04-03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