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玲婧 韦思宇 袁一雪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3-27 4:52:25
选择字号:
云南大学:“悄悄绽放”的英语角

 常有外国朋友来访英语角

在张健眼中,有勇气参加英语角的学生都很棒,即使有的学生英语水平欠佳,但他们在思想上也是极具魅力、极富朝气的,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能从英语角中获得什么。

■本报通讯员 蒋玲婧 韦思宇 记者 袁一雪

网络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和聊天工具出现,让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云南大学英语教师张健却在云南大学的一隅设立了英语角,为学生们创造了面对面进行英语交流的空间。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张健反复强调:“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件自己该做的事情。”

学校应该有个英语角

早在2003年,张健刚刚进入云南大学(以下简称云大)执教时,就有成立英语角的想法。因为在他上学期间网络还不流行,但英语角却风靡校园,“每次参与人数都能达到200人左右”。张健回忆道。因为参与过,所以他十分清楚英语角能带给学生成长的机会。之后,成为一名英语老师的他,越发感受到云大的学子也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去锻炼。

最初,张健希望学生能够将英语角办起来,但效果却不尽人意。于是,张健意识到这个活动最好的成立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在与不少组织交流过后,张健在云大学生会的支持和帮助下,与当时校学生会学习实践部的负责人一起,商讨了举办英语角的事宜,正式把这个活动开办了起来。不久后,外语协会也加入进来,在英语角的活动安排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2015年10月正式成立至今,云南大学英语角已成功举办了超过100期,受益于英语角的学生已超过6000人次。每一期的宣传海报和相关宣传印刷品都出自张健之手。为了扩大影响力,张健还申请了英语角公众号,定期更新内容。“英语角的意义大于英语本身。”张健说。英语角最基本的目的是提升同学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并以英语为载体,拓宽学生的交流圈,让学生之间有机会产生思想的碰撞,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狭窄的思想维度中。

2018级经济学院学生刘静澜已经参加英语角六次。对于她来说,英语角是释放压力进行英语交流的好去处。而且,英语角中聚集的“高人”时常鞭策她,令她不断前行。“英语角是我学习英语的一种最轻松的方式,我乐在其中,这让我成为身上有光芒的人。”刘静澜说。

在张健眼中,有勇气参加英语角的学生都很棒,即使有的学生英语水平欠佳,但他们在思想上也是极具魅力、极富朝气的,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能从英语角中获得什么。这也是张健在英语角创办之初的目的之一。

至于另一个目的,则是希望更多地了解学生。

“有趣的人聚在一起总感觉有许多谈不完的话题,和有趣的人聊天我们也会变得有趣起来。”张健坦言,他很享受借助英语角和学生交流的过程。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倾听学生的机会。“许多学生的想法乍一听可能会觉得很怪异,但当你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孩子的想法真的很奇妙。所以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是必要的,我希望更多的老师也能参与进来。”张健说。

希望学生自发参加

现在英语角的人数不固定,从上百人到十几人的情况都出现过。最令张健遗憾的是,他教过的学生来到英语角的并不多,“或许与我在课堂上太过严肃有关。”张健笑称,“其实私下里我也很放松,但没来参加过的学生自然见不到我的这一面。”

在英语角,张健始终秉持着“没有准备的口语才是真正的口语”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他认为,许多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下,到了大学对英语的学习仍然抱着应付考试,而非发展自我的目的,但英语角可以打破这种惯性,因为它是在同学们没有提前准备的情况下,去开发听说的潜意识,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提升的作用。

相较于英语四六级的应试之路,张健觉得学生们应该将目光放得更远。因为外语作为一种媒介,在未来工作与生活中的作用与重要性远大于眼前的四六级。同时,他希望这种宏大的人生观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未来的努力目标。毕竟只凭借外界的推力并不能让一个人真正有努力的动力,只有一个人拥有上进的态度、开阔的眼界以及敏锐的思维,才不会放任自己的惰性,而是努力去寻求最好的方式充实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人才能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敢于表达、善于表达、有自信、有内涵的人。

践行云大精神

张健坦言,毕业后选择来到云大任教是“被云大‘会泽百家,至公天下’这八个字吸引过来的”。

“云大精神就是学生提出的,当年校方选用学生提出的云大精神提案,就说明云南大学有一种公正、包容的大胸怀,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这是云大展示出的特有的传承品质和海纳胸怀。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个云大人都应该拥有一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不要只局限于自我,而是让自己成为一束光的同时,去照亮他人。”张健说。

现在,英语角已经步入了正轨,张健打算将其交给学生们管理。“我并不觉得创办英语角是件值得炫耀的事。我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但是云大的精神对我影响很深,再平凡的人也要有为别人付出的想法和行动。我希望云大的学生们也能够体会到云大的这种熏陶,把自己的格局放大一点,努力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帮助他人,这样我们的学校才会建设得越来越好。”

《中国科学报》 (2019-03-27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