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一雪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3-27 4:52:25
选择字号:
今天你被夸了吗

 

■本报记者 袁一雪

加入一个微信群,就能随时随地得到群里每个人对你的夸奖?这不是梦,而是最近流行在各大高校中的“夸夸群”。

“夸夸群”火到什么程度?火到连国外记者都忍不住进群一试,求夸赞。美国消费者新闻和商业频道(CNBC)“卧底”记者体验后表示,整个聊天过程令人十分愉悦。俄罗斯电视台甚至称,相较于一些网络上的“喷子”和无处不在的网络霸凌,“夸夸群”简直是一股清流。

风靡高校的“夸夸群”

在“夸夸群”中,不论发生了什么事,只要后面缀上“求夸”,便会获得滔滔不绝的夸赞。比如,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夸夸群中,一位群友发布了“我失恋了,求夸”。后面立刻有人跟上“你值得更好的”“凭实力单身”。也有人因为“搬晾衣杆的时候手被划了一道,求夸”。立刻有群友附言:“你的勤劳与爱干净给晾衣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晾衣杆也想给你留下些印记,人生充满了浪漫的相遇。”

如果没什么事,只是单纯求被夸可以吗?当然可以。在复旦大学的“夸夸群”中,一位女生就发布了“我想被夸”的信息,紧接着就有人从头像照片入手,留言夸赞道“帽子好好看”“看头像就知道从小是个美人坏子,在复旦一定疯狂绽放魅力,给你点赞”。有的人从这句话本身入手夸道“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在这个时代真的很难得”。还有的人从标点符号入手,“你这句话以句号结尾,表达了你想被夸的坚定信念。你一定是一个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人”“说话会加标点符号,减少了大家的阅读障碍,是当代难得的清流。”

福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何兴品也被朋友拉进了“夸夸群”。“群成员会根据你的个性签名和QQ昵称等进行夸奖,自己发出的表情包、图片都能够被群成员展开联想进行夸赞,但可以明确感受到多以谬赞为主,语言浅显直白。”何兴品告诉《中国科学报》。

不论如何花式“求夸”与“夸赞”,各大高校的“夸夸群”只能夸赞。福州大学的“夸夸群”就明文规定:不能攻击别人;群内可逗可诚,但一定不要有任何恶意,夸赞一定要发自肺腑,认识也好,不认识也罢,在这里只有一种关系,夸与被夸。

但如果你觉得正面夸赞不能满足,后起之秀的“喷喷群”“怼怼群”“丧丧群”,乃至硬核的“哈哈群”,总有一款适合你。“喷喷群”与“怼怼群”顾名思义,自然是发泄负面情绪、互喷互怼的微信群,但他们有时也名不副实,常常出谋划策,扮演安慰者的角色。“丧丧群”则是一个让人比赛沮丧的地方,互相诉说着沮丧的事情,既然大家都过着如此沮丧的生活,似乎自己的“丧”也不值一提了。至于“哈哈群”,就是毫无道理、毫无征兆地群体“哈哈哈哈哈”。

负面情绪也可以相互安慰

不论哪个群,在高校都有拥趸者,甚至还有学生是多群同时参与。不过,到底是积极安慰好,还是相互吐槽更治愈,则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近日,针对到底是“夸夸群”好还是“喷喷群”好的问题,来自清华和北大两所高校的辩论队甚至进行了一场辩论,还引发了大量学生围观。

来自福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刘雯郡认为,“夸夸群”和“喷喷群”在网络上走红并非没有原因,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社会背景下,闲暇之时,既能发泄自己的不满,也能肆意享受别人满满的赞赏,是网络时代特有的一种情绪排解的方式。“网友素不相识的夸赞声让压力得到缓解,情绪得到安慰。而‘喷喷群’中犀利刻薄的言辞、怼天怼地的热情甚至‘大义灭亲’的架势,都能让人在吐槽的同时,保持绝对的清醒,这比盲目自信更让人拥有前进的动力。”

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生李纯眼中,“夸夸群”“喷喷群”等火热的原因背后,折射出大学生群体自身对社会支持系统的渴求。这也符合20~25周岁年龄段心理发育的需要。

20~25周岁年龄段是美国精神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八个阶段中的一段。这一阶段处于成年早期,主要任务是亲密与孤独。“亲密与孤独,可以理解为在这个阶段人们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稳固关系,比如爱情、友情等,同时发展自爱的能力。”李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解释说。但如果在这个阶段遇到失恋或朋友较少等挫折,大学生会产生疏离感和孤独感,便会去寻找心理补偿来缓解这些感觉。网络正好提供了这样的载体,而且是匿名的,让大学生可以安心地寻找心灵的慰藉。

虽然性质类似,但“夸夸群”更偏向“赞美、信任和期待”,“喷喷群”“怼怼群”则属于“情绪宣泄”。前者会令人在获得信任和赞美的同时,感受到获得社会的支持,从而增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变得自信、自尊,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后者则是依靠宣泄情绪,帮助人实现情绪管理。“宣泄不仅能够维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排解压抑,更能使他们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合理宣泄,是让大学生远离心理问题的重要武器。”李纯表示。

学习自我调节更重要

求鼓励也好、主动宣泄负面情绪也罢,虽然很多学生被它吸引是因为好奇心作祟,但不能忽视的是,一部分进群的人可能因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知道如何自我调节,所以只能向网络求助。

“夸夸群”“喷喷群”内容能够博人一笑,但是当遇到一些真正的问题时,并不能予以解决。“有些问题是即时发生的,比如与身边的人吵架拌嘴导致心情不愉快,那么通过发泄抱怨或者夸赞可能会缓解。但如果一个人遇到的是由来已久的问题,通过短暂的发泄只能得到短暂的缓解。因为现实环境没有改变,问题还存在,那么这些人如果无法及时调整心情,就需要寻求另外的帮助了。”李纯说。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精神痛苦程度、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持续的时间(是否超过3个月)来判断心理状态。能够察觉自己情绪异样并作出判断是否需要求助也是大学生阶段可以完成的“任务”。

此外,大学生要在这一时期积极建立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也就是说,心情不好的时候,有人理解你,安慰你。人际关系和人的幸福感是高度相关的。哈佛大学一项75年的追踪研究揭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感的最大来源,所以在平常,要注重维系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家人、朋友等。

除了人际关系,还要培养自己乐观解释风格。乐观解释风格的概念由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即当人们遇到负面事件时,尽量将其解释成暂时的、通过努力可以缓解的,给自己以希望;同时,告诉自己很多人也有同样的困扰,并不是糟糕透顶一无是处,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

李纯补充说:“这样去解释一件事情,就比‘我就是不行、以后也没戏’‘大家都能做好,就我最差劲’‘我真的没一点可取之处’的悲观思维要好很多。”当然,倾诉、运动、进食等都可以成为宣泄情绪的出口,只需要找到自己最适合的方式即可。

《中国科学报》 (2019-03-27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企鹅粪便是南极气候“隐形调节器”
全球变暖少于1.5°C,海平面也会上升 地球冰箱爆表!专家:警惕成发展最短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