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陆琦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3-11
选择字号:
农业院校吸引力弱,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比例不高——
谁来振兴我们的乡村?

 

■本报记者 陆琦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再谈乡村振兴,强调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字里行间寄托着对乡村振兴蓝图的殷殷希冀。

人才聚集,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不过,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张宪省坦言,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人才不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提高学农获得感

据统计,我国有四五十所农业类院校,承担着农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然而,“农业院校吸引力弱,农科专业生源质量令人担忧”。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说。

“这跟社会导向有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认为,要把农业和农民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近年来,我们一直秉承精英教育的理念,包括有些中学都关心每年的毕业生中有多少去了‘985’‘211’。如果片面强调‘精英’教育,评估的指挥棒把学校、学科、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往往会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陈温福说。

对此,朱晶建议,要继续加大国家奖助学金对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倾斜力度,对学业优秀的农科学生提高奖助面和奖助额,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涉农专业的学习,提高学农获得感。

为去农村创造条件

“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但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并不认同这句话。

朱晶透露,虽然涉农专业年终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比例却不高,涉农人才服务现代农业情况不容乐观。

“原因很简单。”陈温福说,“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到农村没有施展才华的天地,另一方面,农村的生活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等与城市差距较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直言,现在招生规模大,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对学生的指导特别是生产实习的体量不够。这就使得涉农专业人才动手能力普遍下滑,很难适应到农村去做一番事业的技术要求。“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农业生产一线去,他们觉得‘不对口’。”

从客观条件看,朱晶表示,对农业人才需求方的调研发现,基层涉农事业单位用人体制机制不畅通,要么没有编制,要么有编制也不进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出现“断层式”分布,且农技人员职称晋升困难、工资待遇不高、下乡服务农业工作受到影响。

事实上,不少地方已经出台了新的政策加大对农科学生的激励力度,比如,招收免费农科生。“免费农科生的学费由省财政支付,将来如何鼓励他们到农村去,还是需要在政策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张宪省说。

朱晶建议,对于学农事农的毕业生,在涉农岗位工作一年以上,对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进行代偿、反哺,在实质上保障免费农科教育。

要拔尖人才更要“土专家”

人才兴则乡村兴。在朱晶看来,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优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但她发现,近年来随着国家研究生免试推荐政策的调整,优秀生源“脱农”、离校的现象严重。为此,她建议,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制度设计,允许和鼓励农业高校和涉农专业设立优秀生源的单列指标,鼓励和引导优秀生源更多地投入到农业科技发展中。

“乡村振兴不仅要关注高精尖的农技、管理人才,也要重视‘土专家’‘田秀才’。”朱有勇说。 他表示,农业毕竟是应用学科,我们培养的农科学生最终还是要面对生产、面对土地,不但要了解高新技术,更需要培养专业技能。

“要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后带来的农业萎缩问题,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就需要高素质的农民。现在的‘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不足以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陈温福说。

为此,他呼吁,农业教育应该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再教育。“不是说大学毕业了、博士学位拿到了,就不需要再教育了,工作一段时间或者跨行业后都需要新知识的补充。培养职业农民,这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报》 (2019-03-1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