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锡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2-15
选择字号:
改变人类医学史的海拉细胞

《永生的海拉》,[美]丽贝卡·思科鲁特著,刘旸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11月出版

 

■吴锡平

它的名字叫海拉细胞,是医学史上首例经体外培养而“永生不死”的细胞;它帮助医学家解开了癌症、病毒如何影响人体的奥秘,促成了体外受精、克隆技术、基因图谱等无数医学突破,涉及几乎所有医学研究领域;它曾被用于调查原子弹爆炸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也曾搭载美国和苏联的火箭升空,被人们用于研究失重状态下的细胞增殖;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有5个基于海拉细胞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奖……

它源自一位美国黑人妇女海瑞塔·拉克斯的宫颈癌细胞,1951年,这位美国妇女死于该癌症。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一位外科医生,从她的肿瘤上取下组织样本,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不同于其他一般的人类细胞,此细胞株不会衰老致死,并可以无限分裂下去。据推算,迄今为止培养出的海拉细胞已经超过了5000万吨,其体积相当于100多幢纽约帝国大厦。

遗憾的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竟然都不知道这位为医学事业作出如此卓越贡献的妇女的名字,只是用她的姓名的第一个字母的简称“海拉”来命名细胞。美国科学作家丽贝卡·思科鲁特耗时10年,挖掘这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出版了这部《永生的海拉》,中文版2018年11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

作者采用多线叙事的形式,以时间为轴线,通过大量采访海瑞·拉克斯的子女、医学专家,实地走访事件发生地,搜集原始档案,生动复原了1951年到2009年围绕海拉细胞发生的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往事。

1951年1月,30岁的拉克斯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院被确诊患上了子宫颈癌。主治医生从拉克斯身上采集了癌组织标本,并交给了乔治·盖伊博士。人类的正常细胞,并不具备无限分裂的功能,一旦分裂过程中出现异常,就会自我死亡。通常情况下,人类细胞分裂大约56次后,就寿终正寝了,因此无法采用人工方法使其大量增殖。而盖伊在进行细胞培养时,惊奇地发现,从拉克斯身上采集的细胞却没有死亡,出现了生长迹象,每隔24小时细胞数量就增加一倍。盖伊凭直觉知道,这就是自己多年来寻找的“不死”细胞。在以后的岁月中,海拉细胞被提供给了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用于癌症研究和制药等。

1952年,研究人员用各种从腮腺炎、麻疹到疱疹疾病组织分离来的病毒感染海拉细胞,由此现代病毒学产生;1953年,得益于海拉细胞,基因检测的原理被发现;1954年,海拉细胞帮助科学家实现了细胞克隆;1956年,海拉细胞先于人类,随一颗苏联卫星进入太空,开始被用于太空生物学研究;1965年,海拉细胞帮助实现了基因混合;1973年,科学家利用海拉模型沙门氏菌的扩散,测定其传染性,研究其在人体细胞中的活动;1986年,科学家发现如何让海拉细胞感染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通过它找到了一个关键受体,揭示了这种病毒的感染机制;1989年,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海拉癌细胞含有一种叫作端粒酶的物质,能使细胞不死,这让控制生物衰老的神秘物质——端粒酶走进了人们的视线;1993年,研究人员让海拉细胞感染结核杆菌DNA,明白了细菌如何侵袭人类细胞……

几十年来,海拉细胞助力医学研究的传奇一直在续写,但一开始,拉克斯的家人对此一点都不知情,全世界利用海拉细胞开展研究的医学工作者也不知道细胞来源者的姓名。直到20年后的1971年,海瑞塔·拉克斯才第一次被拼写正确,出现在一家美国杂志上。又过了两年,拉克斯的家人才得知,海瑞塔的细胞还活着。

最初他们充满了委屈和愤怒,质疑医生怎么能未经允许拿走拉克斯的细胞。拉克斯的女儿黛博拉甚至担心,在实验室里接受核辐射或者病毒感染的“妈妈的细胞”,会不会弄疼了自己的母亲?

在了解到海拉细胞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之后,他们也开始为亲人骄傲起来。后来,黛博拉终于在实验室见到了自己的“母亲”:那是一小瓶被液氮冷冻起来的海拉细胞。对着那个小小的瓶子,已经记不清母亲相貌的她轻轻地说:“你真伟大,只是别人都不知道罢了。”

在这本书里,作者丽贝卡·思科鲁特除了细致再现了拉克斯一家如何用一生的时间来接受海拉细胞存在的经过,讲述这些细胞永生的科学原理,揭开人体实验的黑暗过去,还对医学伦理和身体组织所有权的法律问题,以及其中的种族和信仰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部书细腻地捕捉了科学发现中的动人故事,及其对个体的深远影响。出版后,在外界的捐赠下,家人终于为海瑞塔竖立了墓碑,碑上镌刻着:“永生的海拉细胞,将永远造福人类”,这句话对海拉细胞为人类作出的贡献进行了完美注解。

阅读提示

◎作者丽贝卡·思科鲁特,美国科学作家,《永生的海拉》是她的处女作。

在本书出版之前,丽贝卡·思科鲁特建立了海瑞塔·拉克斯基金会,以帮助为科学研究作出贡献而未获得补偿的人,特别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用于科研的个人。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一方在此书中文版导读中写道:在医学转型的夹缝里,技术进步的台阶上……海拉细胞的命运恰恰映射着这个过程中的伦理(道德)脱序,告知不周,沟通不畅,知情同意阙如,以及细胞体内权利与体外权利的分野,技术进步中的异化,如非人化、工具化、功利化、技术化、商业化等。

《中国科学报》 (2019-02-15 第7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