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入侵热点区域 图片来源:《当代生物学》
本报讯(记者唐凤)目前,已经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为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动力。但是,正如近日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的新证据显示的那样,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入侵物种进入新区域的风险巨大,将威胁本土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发现突出表明,迫切需要评估和积极管理生物入侵问题。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发现大部分入侵热点和适宜栖息地位于‘一带一路’的六大经济带上。”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义明说。
为了评估生物入侵的风险,李义明团队开展了综合性研究,系统评估了“一带一路”区域外来脊椎动物的入侵风险。他们分析了816种有潜在重要危害的外来脊椎动物,包括98 种两栖动物、177种爬行动物、391种鸟类和150种哺乳动物,在“一带一路”区域的总体入侵风险,并用模型预测了这些外来种的野生种群建立风险。
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5%的区域面临极高的外来脊椎动物引种风险,超过2/3的“一带一路”国家具有适宜外来脊椎动物建立野生种群的适宜栖息地。该研究鉴定出14个入侵热点,其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内的入侵热点比较多。
基于此,研究人员呼吁相关部门对外来野生动物进行更严格的检查,并建议建立一个特别基金来支持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
相关论文信息:DOI:10.1016/j.cub.2018.12.036
《中国科学报》 (2019-02-15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