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永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2-13
选择字号:
西南交通大学:
传递百年的精神图腾

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时期著名建筑校友会所的形象标识(图1)


1986年设计的校徽(图2)


1996设计的校徽(图3)

 

杨永琪

大学校徽是一个学校的标志和象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的精神与追求,蕴含着学校独特而悠久的传统与文化,通过各种方式的视觉传播,校徽俨然成为大学的第一“形象大使”。

大学校徽必定与大学历史相关,是大学之经典“图说”。

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源自清政府第一个官办铁路局——北洋官铁路局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天津和山海关创办的北洋铁路官学堂;1900年庚子战乱,八国联军攻打京津、榆关后短暂停办,后于1905年在直隶唐山重建,定名唐山路矿学堂;1921年,民国北京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首次合组交通大学,将交通部所辖唐山、上海和北京三地的四所工业及邮电、管理学校合并重组。其后,国立交通大学再行合组、厉行扩充,到抗战爆发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三校区、七学院的著名学府,尤以工科办学水平为全国最高,被蔡元培先生赞誉为“全国造就建设人才的最高学府”。

西南交通大学溯自交大唐校,是我国土木工程、矿冶工程和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唐山土木”曾执全国之牛耳,名噪一时。中外教师中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不乏其人,先后有七位康奈尔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等出任学校校长,早年肄业学生也大多选择赴康奈尔大学留学深造,皆表现优异,康奈尔大学的教授们对唐校学生也是青睐有加,民国时期的唐山交大曾被誉为“东方康奈尔”。

正是有这样的历史渊源、学科特质和文化传统,西南交通大学校徽的创作、产生与使用在其自身血统、传统和环境的多重影响下,因缘际会,撞击出几代校友的心灵火花,传承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

如今被西南交通大学正式使用的校徽,源自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时期著名建筑校友会所的形象标识(见图1)。

1934年12月,由叶恭绰、王伯群等99名海内外的交大先贤、校友领衔发起募捐,在母校校园内修建第一座纪念性建筑校友会所,得到了遍布各地、各路以及美欧校友的热烈响应,捐款踊跃。1935年5月15日,唐山路矿学堂复校三十周年之际,校友会所隆重奠基,10月5日建成举行落成典礼。

新落成的校友会所很快成为校友们的精神家园,据终生在交大任教的李汶先生生前回忆,时任交大唐院院长孙鸿哲曾嘱咐他为校友会所设计一个标识,悬挂于正门上方。接到任务后,李汶冥思苦想多年求学的亲身经历、校园中耳濡目染的点点滴滴、这所学校留给学生刻骨铭心的教诲,唐山学子“相期同早最高峰”的宏愿与鞭策……这个标识要让校友们一看到就能找到自我,与自己的初心、理想形成强烈共振。李汶最终斟酌确定了这样几个元素:学科、工具、校名、形制。

这枚“标识”形似盾牌,与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的会徽外形大体相似,也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校徽外形同状。其正中是一个“T”形图案(“T”字是“唐山工程学院”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正中有中国风格阴刻篆文“交大”二字,表明学校属于交通大学;右上方同样有阴刻篆文“唐山”二字,其下是三道横条,代表当时的三色校旗;右下方是一个经纬仪,左上方是一个地质锤,分别代表当时学校的两大主力学科土木和矿冶系。其时,学校土木学科涵盖铁道、桥梁构造、水利、市政道路、建筑等,为名副其实的“大土木”;左下方是两棵青松,寓意百年树人,为国育才。

这一标识设计精美、寓意深刻,受到广大校友的赞赏和喜爱,采用优质铜材镌刻制作好后,一直高悬校友会所正门上方,激起校友师生强烈的共鸣。令人欣喜的是,虽然历经战乱与流离,这一铜质盾牌标识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现存于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馆。

1972年,学校最终内迁四川后,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在1986年庆祝建校90周年时,学校依据此标识稍作修改,用做学校的校徽:在“T”形图案的横道上增加印刷黑体“西南交通大学”六个字,这样既保留了原设计图形及其含义,又明确了西南交通大学与唐山交大的一体性和继承性。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时,又将“西南交通大学”印刷体改用毛泽东手书字体,将毛主席于1951年为学校(时称“北方交通大学”,下辖唐山工学院和北京管理学院)题写校名的一段光荣历史蕴含其中。同时,在“唐山”下加注1896,标明学校的创校年份(见图3)。

不过,还是有人问我,为什么现今海峡两岸五所交大中,唯独西南交大的校徽独树一帜,而其他四校则基本相似。我想,交通大学沪、唐、平三校合组前,既各有其历史,地理位置不同,科系侧重各异,气质传统也不尽一致,所谓兄弟间“合而不同”也。事实上,国立交通大学在合校的十九年间,也始终没有一个通行三地校区的校徽。

西南交通大学的这一校徽图案,如今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学校的象征和联结校友师生的纽带。与校徽的每一次相遇和凝视,总是让人浮想联翩:勿忘来时路,方知路更长。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交通大学校史研究专家

《中国科学报》 (2019-02-13 第6版 人文)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