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2-1
选择字号:
有书作伴好回家

 

有书做伴好还乡,此时的你们不是在回家的路上,就是计划在路上了吧。随身的行李箱里会塞进一本什么书,来打发你的路途呢?

本期我们邀请了17位“旅客”,来聊聊他们计划中的一段旅途阅读。

旅客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读物 《沙乡的沉思》

带一本书上路,这个创意很古典。现在是看屏的时代,人们只在乎流量;再往前几年,也只考虑下载哪些电影和剧集;不大会考虑带哪一本书。

我的包里习惯性地放一本书,不过,常常是放几个月也没翻几页。偶有闲暇,都用来滑屏了。

其实,这对眼睛不好。在去年的频繁飞行中,我尽可能地克制看屏,在闭目养神打盹之余,的确看了几本,很有成就感。所以,带哪一本书回家,就变成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并且,成了一个郑重考虑的问题。

我决定带一本《沙乡的沉思》,奥尔多·利奥波德著,侯文蕙教授译,再带上它的英文原书A Sand County Almanac。从硬件考虑,两本书都不厚,用纸轻,便于携带。

此书写于1948年,今天被视为生态思想的圣经,最初是作为优美的文学而流传世界的。前几年过了版权保护期,国内呼啦啦出了十来个译本。侯教授的译本比较早,曾收入1990年代吉林人民出版社的“绿色经典文库”,名《沙乡年鉴》,这是此书流传最广的中文名。

经典的意义在于反复阅读,常读常新。随便翻开一页,无论中英文,读几行,闭上眼睛,想象沙乡的鸟兽草木;或者眯着眼睛,看窗外掠过的田野、村镇,感受灵魂的飞升。

利奥波德是一位被严重忽视的先知。他一出手,就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他之后的很多环境思想者。

旅客 邢志忠(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读物 The Most Popular and Funny Jokes

很久没有随身携带一本书出门旅行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电脑、手机和网络,让人随时随地一边消费信息,一边消费自己。这一次,我决定返璞归真,像大学时代那样,一路读书,青春作伴。

带上哪本书呢?书柜里的好多新书还没有被翻阅过,如今很难拿出大块时间读书了,因为白天的工作时间被太多的杂事碎片化,只好靠晚上和业余时间科研,所以我越发没有勇气打开一本新书从头读到尾。最终我选了两位美国人编撰的The Most Popular and Funny Jokes。当年女儿和我各买了一本,互相给对方讲笑话。那是我们父女之间寻开心的套路之一。如今女儿已长大成人,但讲段子的本事主要还是靠儿时打的底子。在这本书中,女儿和我公认最好笑的段子是这个:

上大学的女儿突然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讲述了自己一连串的厄运:宿舍发生了火灾,她在逃生时脑袋和腿脚都摔坏了;一个加油站的服务生收留了她,她因此怀上了他的孩子;后来发现男友是艾滋病患者,并传染给了她;他还是个黑人,而且是异教徒。这位女儿在信的结尾写道,这一切其实都没有发生,她只是期末考试成绩不佳,有两门课不及格,如果父母大人看到这里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而原谅她,就赶紧打电话,她马上回家。

都是乖孩子!如果父母健在的话,赶紧回家;倘若父母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就好好珍惜这个世界的一切。

旅客 郑少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读物 《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人类简史》

今年我将去云南过春节。我去云南不下十次,其中有几程特意选择了坐普快火车,这一次我选择了高铁。虽然同是火车,但高铁线路比普通线路短,对地貌环境的人为改造更粗暴直接,由此带来的人文社会后果也更难以预料。近年来在中国人类学研究中出现的所谓“路学”,就是关心道路之形成与改变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道路不是一项简单的物质景观,它是不断变化的文化因子。

在早期历史上,由板块构造运动形成的天然通道对人类生存模式几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人群也对其作出了能动的文化反应,这是张经纬的新书《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人类简史》告诉我们的。张经纬是一位博物馆中的人类学家,但他不是只守着老物件,他尤其关注物所来自的历史脉络和人文地理,所以他大量读书、旅行以及思考。

这本书讨论东亚大陆上人类生活的史前史和文明史,和他人不同的是,张经纬以罕见的激情聚焦于不同人群间的迁移及互动,迁移就意味着关注河谷、山峡、走廊、隘口等通道。贯穿全书制作了大量迁移地图,所至之处,就好像野心勃勃的张经纬穿越了上万年,带领我们的祖先,也引领读者的目光在东亚大陆上左冲右突,他甚至可能替我们找回了一些久已消失的古老通道。他还“发明”了一种多齿轮的人类迁移互动模式,不妨也可视为对赵汀阳的“旋涡模式”的一项改进。

考察长时段、多齿轮的人群迁移、互动史是有意义的,它颠覆边缘与中心、勾连历史与当下、平衡差异与普适,换言之,张经纬试图说明“四夷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四夷”,真是充满了人类学家的友善和洞见。

旅客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读物 《云南植物志》第二卷

春运期间人多东西多,我就别凑热闹了,不想带大行李,只随身拎了一只小箱子。今年北方缺雪、天气干冷,箱中主要放了一些保暖的衣服。书只带了《云南植物志》第二卷。通常不会带这种书旅行,近一年我接了一个任务,与云南勐海的植物打交道,寒假要利用有限的时间鉴定一些专门的物种,所以才带了这本书(不可能把二十多卷都带着)。这样的图书也不是旅行中几个小时就能读完的,需要小心翼翼一行一行地读,一项一项地琢磨,还要联网与其他植物志对比着读,作为工具书也不可能从头读到尾。在飞机和汽车上,只能大致翻翻。

这一卷始于木通科,结束于天南星科,我主要看桔梗科半边莲亚科的山梗菜属和省沽油科的山香圆属。还有五加科和壳斗科的多个属,这两个科在勐海有多个种,分类很麻烦。特别是五加科,《云南植物志》《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简称FOC)三者的分类方案不完全一致甚至有矛盾之处。比如,作为著名野菜的火镰菜到底是五加科的哪个种?近期我到勐海考察三次,野外见识并拍摄了许多五加科植物,还专门到早市收集此科的几种野菜,购买后到小饭馆让厨师一一烹制后品尝,我得搞清楚自己吃过的到底是什么种!

旅客 刘永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读物 《大众阅藏经典汇编》《西学东渐》

实话实说,不太喜欢读书,因为它是我的工作。人们也把文科教授称为学者,好像一本接一本读书学习就好了,其实这不太准确,这个职业确实要“学”也要“教”,但它的最高目标是学术,即创造共同体所认可的新知识。所以,我读书基本上都是正襟危坐,精神集中,做着笔记,写评语、谈想法,时不时还要上网检索、比对,翻找其他书和论文。去年暑假统计,半年精读量大约六七百万字,三分之一以上是英文,电子笔记和评论超过二十万字。所以,读书很累。若为娱乐计,决计不会读书,偏好徜徉山水。

旅途都会带两本书,其中必有《大众阅藏经典汇编》。此为佛子发心,从易到难、从短到长,分门别类整理《大藏经》的成果,很大一摞。我并非佛陀信徒,各种宗教典籍均有涉猎,汇编读了两年尚未完成。如今红尘急迫,时不时撩拨一下出世之心,倒是一桩快事。

除此之外,今年路上会带吾师大椿先生主持的《西学东渐》。对于现代科学传入中国,椿师有话未尽,二十多年前曾与高足合作《新学苦旅:中国科学文化兴起的历程》,此番携众弟子以“中国近现代科技专项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为题,再发新声,酝酿巨制:《西学东渐》为第一卷,第二卷《师夷长技》待出。我参与了一点工作,但未窥得全貌,翻看过数页,可读性颇强,休闲和学习可兼得。

旅客 祝卓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读物 《幸福的陷阱》

春节临近,很多朋友已经订好了车票或机票准备回家过年。我可能会在北京,也可能会去拉萨,还要看家人和女儿的意见。

如果自己远行,行囊中会带什么书呢?我打算带上《幸福的陷阱》这本书,这是我和邓竹箐博士联合翻译的书,虽然已经翻过几遍,但是,还是会带上它伴我远行,慢慢品味。人生就是一场旅程,从摇篮到坟墓,其中间的路程都是奔着幸福的方向,但是,很多人却陷入了痛苦或者幸福的陷阱。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追求幸福的时候有四大陷阱:以为幸福是人之常态;以为不幸福就是缺陷;为了生活更美好,必须驱除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能够控制想法和情绪。其实,生活总是伴有痛苦,如同朝着阳光前行总有阴影伴随,而且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厌恶等)都有功能,都是信使,我们不可能也不必控制所有消极情绪或消极想法。

本书作者哈里斯语言诙谐幽默,书中有很多隐喻故事,他有一个自闭症儿子,恰恰是接纳让他跳出了痛苦的漩涡,成为一个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作者还告诉我们如何不被头脑里的声音所控制,如何能够接纳痛苦情绪和情感,如何能够接触当下现实生活,如何觉察自我内在的纠结和自己想要的生活,如何朝着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努力前行。

旅客 刘汀(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

读物 《暖暖:父与女的故事》

有书作伴好还乡。不管是坐火车还是飞机,回乡的路途总是充满亲切的激动,但在起点和终点间,如果有一本好书为伴,旅行本身就会变成一件美好的事。

从书架上选来选去,我想我今年还是会带上自己2018年出的一本小书《暖暖:父与女的故事》。这本书写的是我和女儿的一些点滴细节,都是吃喝拉撒的日常琐事,但也是人生大事。不是吗,天底下什么事能大过陪伴一个孩子长成他自己呢?一个和我如此密切相关的生命,每一天都在神奇地变化着,我从她的好奇和天真中,重新过了一次童年。我忍不住想,或许只有成了父亲,我才算真正做过孩子。我们会谈到她的名字暖暖,英文名是Sunny。她会说,爸爸我的名字都是暖,Sunny也是暖的意思。我说是的,你是和煦阳光般的暖意,照耀我生活的所有角落。

所以,岂止是回乡,我一生都会带着这本书,在心里,正如我一生都会陪着她。

旅客 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

读物 《当下的启蒙》

新年的旅途上我会带上这本书,斯蒂芬·平克的《当下的启蒙》。在人困马乏的旅途上读,很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在新年里读,也许你还会额外收获一点振奋也说不定。

要用一句话概括本书的话,我会立刻想起《三体》里面维德说的那句话,“前进!不惜一切代价地前进!”这本书里呈现的证据,都是来论证启蒙运动的理念,也就是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思想,在过去的几百年来正在坚定不移地把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好——这包括很大程度上解决饥荒、战乱、流行疾病和环境污染问题。与此同时,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的问题,也必将沿用启蒙运动的同一理念得以战胜——这其中也包括剩余的饥荒、残存的战乱、更顽固的疾病和新型的环境污染。初看之下你可能觉得有些反感作者的论证语气,觉得未免有点过分的“伟大光荣正确”。但是结合当下流行的许多思潮,你一定也会同意,作者并非无的放矢。这所谓的“许多思潮”,在美国大概源自反全球化分子、民粹主义者、幻想田园牧歌生活的现代隐士。在中国,我觉得大概是那些至今还在纠结祖先留下来的中医中药是不是神圣不可侵犯、转基因作物是不是帝国主义商业和生态入侵的阴谋、小区里的移动基站和变压器会不会致癌的那些人。

当然了,涉及到传统,涉及到情感,涉及到生活方式,我们其实也很难要求每个人都必须秉承同一价值观。但是平克用书中100多张数据图表证明给我们的,恰恰是“前进”一词蕴含的客观的、不容置疑的力量。引用书评里的一句话,只要你仍然相信,活着好过死亡、健康好过疾病、富足好过匮乏、自由好过胁迫、幸福好过苦难、知识好过迷信和无知,你就一定会同意并且欣然接受这场需要在当下重新发生的启蒙。

旅客 仇子龙(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读物 The Stories I tell my friends

这个假期,我准备看这本Temple Grandin博士的新书The Stories I tell my friends。Grandin博士出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著名的自闭症患者、科学家、作家,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动物学教授。作为自闭症患者的身份,她用一支笔写出了自闭症病人的内心世界。

我们知道自闭症患者常常很少与人交流,所以在Grandin博士之前,我们几乎对自闭症患者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从1986年发表第一本描述自闭症病人的专著开始,她就以自己为观察对象,描述自闭症患者的林林总总。在出版书籍之后,Grandin博士还到世界各地作报告,参加自闭症的学术会议等,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自闭症。在这些过程中,她也扮演了媒介的角色,把更多的自闭症患者描述给大众。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撰写了大量给自闭症孩子家长的金玉良言,指导他们养育一个自闭症的孩子。除了Grandin博士之外,美国的著名精神科医生Oliver Sacks博士撰写了一系列精神疾病患者,包括自闭症病人的观察札记。

Grandin博士的专著我都读过,早期的专著颇有趣味,写作风格非常硬朗,都是短句,几乎没有描写,也很少有感情色彩,非常有“自闭症”的味道。但是难得的是,她描述的自闭症病人的内心世界并非黑白两色,她详细地描述了自闭症患者对感觉刺激的超敏性等。Grandin博士后期的著作与人合著,语言方面被润色了很多,不再是硬朗的了,读起来更容易,但是让人颇有遗憾。得知Grandin博士在2018年有新书问世,我马上买来,希望在2019年的新春佳节再次走进Grandin博士为我们讲述的世界。

旅客 王原(中国古动物馆馆长)

读物 《生命是什么》

按理说,一本书没认真读完之前,不该写书评或读后感,但这次推荐“春节返乡路上的随身读物”,那就未必是一本已读过的书。从我自己的角度,遇到这本书很意外,读到之后很兴奋;即使没有读完,也有很强烈的推荐欲望。就是这本《生命是什么》。

作者王立铭,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80后”青年教授,曾经的北大学子外加美国加州伯克利“海归学者”光环。其所著科普书曾获得2017年“文津图书奖”——不用说,如此作者的新作,绝对值得期待!但我买这本书却是因为在网上搜书时的偶然发现——它的书名很特别——有一本同名书曾被称为“20世纪伟大科学经典之一”,作者是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他坚信物理学和化学可以阐释生命之谜。该书可以说引发了分子生物学的革命。

我是研究生命演化的,这样的题材自然十分感兴趣,尤其想看看时隔70多年后,在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对“生命是什么”“最早的生命形式是什么样的”“它们发生在哪里”“它们的出现是必然的吗”“它们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这样的重大问题,作者会怎样作答——很高兴地看到,本书正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正如书中所说的,“小心地揭开大自然的密码本,偷看几眼生命的设计图”。

如果这样一本有趣的书竟然以寻找“外星人”作为序曲……好了,不剧透了。自己买来看一看吧!

旅客 夏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读物 《进击的智人》

我应该会再次捧起河森堡(袁硕)的那本新著《进击的智人》,审慎细读。

广袤的世界纷繁复杂,诸多不明待解更是让人云里雾里如同水中望月。说起来,只有掌握了我们自身的编码,才能更好地去解编世间万物。我们是谁?从何而来?终将走向何方?这终极三问长久以来都直指人心,拷问着人类学者和历史学者,也让我们大众为之着迷。如何更为客观而公正地认识人类的漫漫发展历程,认知我们人类自身,以旁观者的心态和角度去探究人类的本源,这,是个值得深思的议题。

人类一路走来,在千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存在至今,无疑,有福有祸,有喜有忧。可究竟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我们?我们人类又因何成就了现在这番模样?历史长河之中,我们曾经历过多少的艰难困苦,而我们的先辈又是怎样在荣与辱之中叙写着他们的传奇?一切的一切,让我内心,为之向往,为之牵挂!

自然,无尽的好奇心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而那些尘封已久的过去,诉说着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亦可给予我们莫大的指导。正如《旧唐书·魏徵传》中唐太宗李世民所述的那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借历史成败得失来警戒、反醒、沉思,加以归纳总结和演绎推理,不失为指导前行之良方。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想更好地了解我们人类自身,不是吗?捧起书,开读吧。

漫漫归途,书香四溢。有书相伴,于是欢喜!

旅客 周涛(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读物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我郑重给大家推荐的寒假旅行箱读物是侯世达的名著《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这不是一本为了旅行轻便而特选的轻杂志,而是一本实实在在可以陪你度过一个假期的大部头。

侯世达出身于诺贝尔奖世家,自己却是一个完全非主流的学者,而他所考虑的却是最基础的问题之一 ——人类思维的本质是什么?在本书中,侯世达跳了一支霓裳羽衣舞,在哥德尔定理、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之间摇曳,数理逻辑学、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等穿插其中,烟火缤纷!这曼舞之中,却有封喉一剑:人类思维的本质是类比!

这本书构思精巧、视野广阔、意味深刻,中译本也是一个传奇,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为了把英文语言的妙味在中文环境中体现出来,几乎进行了一次重新创作。这也是一本公认的精神贵族彰显身份的标志——有没有读过这本书是一种很有效的对人群进行分类的方法。如果大家有进一步的兴趣,还可以看侯世达的近著《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在这本书中他直接揭示了跨越表象的人类思维本质。

旅客 邱成利(科技部政策法规司调研员)

读物 《漫画植物的智慧》

难得的7天长假,对于坐班工作的人来说弥足珍贵。我喜欢过了初一再出发,飞到人少的海边静静地休息几天。我将未读完的《漫画植物的智慧》放进了行李箱,这是一本植物科普散文集,图文并茂。

祁云枝老师笔下的植物写得太吸引人了,细致入微,妙笔生花,一篇篇文章字数不多,但是内容丰富、个性十足,“充满了自然的情趣和人性的可爱”。文章抓住了每一种植物的特点,娓娓道来,旁征博引,很有料。水仙、王莲、炮弹手喷瓜、雪莲、仙人掌、法国梧桐、捕蝇草、龙舌兰、天鹅花、石斛等植物的特性与功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春节前,很多人喜欢水仙。在祁云枝笔下的水仙成了凌波仙子。“春节前,蓝瓷盆里的水仙,绽开了第一朵花。素净的白花瓣中央,有一轮明亮的橙黄。”“嗅房间里丝丝缕缕的幽香时脑子里映出的,却是一幅画:‘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水仙是自传花粉的,它在寒冬腊月里开花并散发出幽香是吸引不来蜜蜂或蝴蝶为它授粉的。千百年来,水仙的幽香并没有褪去,按照“用进废退”的学说,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芳香,是留下来专门愉悦人类的?祁云枝的手绘漫画十分精彩,色彩鲜艳、夸张的画法,充满了美感、诗意和幽默。

旅客 叶盛(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读物 《穿墙透壁》

去年出差的时候,我总喜欢把《穿墙透壁》这本书带在身边,因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耐看。一般的书看过之后,很少会再读一遍,《穿墙透壁》却值得反复翻看。

这本书是一本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图书,既有文字,也有照片,更有大量由作者亲手绘制的精美的中国古建筑立体剖面图。这些彩色剖面图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揭开了中国古建筑神秘的面纱,让读者能够看到那些精妙繁复的斗拱结构内部的秘密,看到巨大的亭台楼阁整体的布局奥妙。任何对建筑感兴趣,特别是对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感兴趣的人,都不应该错过这本书。

然而你又不必担心自己是在读一本过于严肃的建筑学教科书,实际上,《穿墙透壁》是一本很有阅读乐趣的书。你有可能读着读着碰到一个不理解的术语,但是再看两章,又会专门有一页书来解释这个术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故事。这时候如果回过头来看前面看不懂的部分,又会有新的阅读体验、新的收获。而且,这本书中每一张图片的故事都可以单独来看。这一切都让你可以随时拿起这本书来,随便翻到一页开始阅读。这不正是我们漫长的归家旅途上所需要的吗?

旅客 陈楸帆(科幻作家、策展人)

读物 《我是个怪圈》/《表象与本质》

20世纪80年代有一本奇书曾经风靡一时,那就是《集异璧:一条永恒的金带》,从哥德尔、埃舍尔、巴赫三位不同领域的大师作品入手,将数学、绘画和音乐中的思想串连在一起,对数理逻辑学、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等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作者侯世达本身也是一位奇人,原本读博期间学的是粒子物理学,却横跨认知科学、比较文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可谓文理兼收。他懂十几国外语,年近八旬还在学汉语。他的著作围绕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人类的“思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两本新近翻译出版的著作也不例外。在《表象与本质》中,侯世达将类比看成是人类思维的燃料与火焰,是我们每人每天精神生活的必需品。他说,“看看你们的谈话,你会一次又一次惊讶地发现,这就是制造类比的过程。”而另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我是个怪圈》,可以视为《集异璧》一书的延续,它将焦点放在了“自我”这个概念的探讨上。为什么我们都能感知到个人的身份,还知道与世界其余部分的关系?侯世达认为:“自我”概念实质上是一种幻觉,产生于人类的物质基质。它是一种大脑创造出来的象征,是大脑由接收到的信号创造出来的无法穷尽的种种象征中的一种。

每次阅读侯世达著作都像是一场智力超负荷运转的过程,所以需要一段相对安静不受打扰的时间,春节过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旅客 田娟(华大基因理事长助理)

读物 《暂停键》

你有没有曾经很向往一段静谧的时光,只想安静地和自己相处,抛开工作的烦闷、觥筹交错虚妄的热闹,按下暂停键,让自己缓缓?

临近三十岁,越来越觉得被时间逼得紧张,这一年来,频繁地失眠。心疼一个个逐渐干涸、荒芜的日日夜夜。记忆逐渐失焦,不得不开始记日记,记录日子里的频繁琐碎。

在2019年的第一个月,有幸接触到马来西亚的作家黎紫书,看完了她的《野菩萨》,被她的文字深深吸引,她用她的语言写出了我情绪里难以言明的虚虚实实。在某个又没能睡着的夜晚,一口气买了她的好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她的旅居笔记《暂停键》。“理想的生活应当是流动的,能走多远便走多远,适应雨,适应风”。为这腰封上的这句话,心颤不已。我一个闺蜜说我命里带两个“马星”,爱好出行是一种注定,“一个人的命运是逃不掉的”。一次次远行,一次次刷新对自己的认知。

在细碎的生活里,奖赏自己一段旅行,去远方看风景,在远方收获新的感动,给平常的生活注入一丝丝坚定的活力。春节回家,我将带着这本《暂停键》,让它陪我,在故乡,收拾好情绪,在2019年,披荆斩棘。

旅客 龚勋(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后)

读物 《历史的荷尔蒙》

作为一名女生,阅读历史题材的作品总是觉得枯燥和生涩,但我对历史尘烟中那些帝王将相、英雄好汉、文人墨客的过往仍然心存好奇。当我偶然发现《历史的荷尔蒙》这本书时,只是随手翻阅了几页,便被作者诙谐幽默的文风深深吸引。这本书里有我想了解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还有作者引伸的诗情画意,更有他自己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和感悟。文字灵动,语气亲近,就像在我对面,把一段段历史经典娓娓道来。时不时被作者灵光一现的幽默击中,会心一笑,而品过之后,又意味深长,激起一页一页仔细翻下去的欲望……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对于古人的故事,阅读了一段就很难坚持下去,这本书文字简洁却叙事详细,并结合了现代语言风格,带你了解战争史中的皇图霸业、政客变迁中的丹心汗青、才子佳人中的风花雪月………这本书的独特魅力让古老的历史不再遥远,再悲凉的故事也能让它温情上演。我不再觉得自己是在苦读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而是享受在作者行云流水般鲜活的文字中,流连在一段又一段历史传奇里。这本书我还未看完,但它定会让我的归家旅途不再孤单和乏味。如果你也有自己喜欢的历史idol想要了解,就带上它吧!有了它的陪伴,相信归程不再那么漫长。

《中国科学报》 (2019-02-01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