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书茗 曾心钰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2-11
选择字号:
博瀚:架起中乌文化桥梁

 

■本报通讯员 钱书茗 曾心钰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在中国求学数年,中文专业出身;从学习到任教、扎根上外,他用自己的力量构建了一座上海到撒马尔罕的文化桥梁,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丝绸之路”,他就是上外乌兹别克语外教博瀚。

结缘汉语,中国故事由此开篇

“当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博学’‘博文’‘博瀚’,让我们挑选一个作为自己的名字,我凭眼缘选中了它。后来才知道,博瀚的意思是‘广阔、辽阔和丰富’,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回忆起自己的学生年代,博瀚嘴角掩不住笑意。

博瀚说,自己选择汉语专业纯属缘分。高中毕业时,他一开始想要学习的是韩语,而当他带着申请材料去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的那天,他得知学院新开设了汉语专业。“当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中国。而且那年还是全球经济危机,但中国经济依旧在高速发展着。我觉得学汉语,以后的工作一定会很有前景。于是我当场改变主意,决定申请汉语专业,学习汉语。”

遗憾的是,博瀚当时并没能成为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汉语专业第一届的学生。但他没有气馁,既然下定决心要学习汉语,他便又苦读了一年,顺利开启了汉语学习之路,也开始了他的中国故事。

结缘上外,从课桌走上讲台

2013年,博瀚即将大学毕业。也正是在这一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乌兹别克斯坦,中乌两国在各个领域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其中就包括与乌国高校合作建立孔子学院。在该协议背景下,中国汉办代表、当时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校长曹德明和俄语系系主任章自力等人前往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洽谈,共同创建撒马尔罕孔子学院。那次访问中,负责接待中国代表团的学生就是博瀚。

“当时来自上外的老师们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上外的情况。作为一名准毕业生,我本来就决定要去中国留学,听完介绍,我立马决定要去上外读书。”

于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博瀚拿到了新设的孔子学院的奖学金,顺利来到上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就读,也成为当时上外唯一一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研究生。

2015年,上外开设乌兹别克语的通识课程,向本校和外校的学生开放选课。博瀚受邀成为这门课程的教师,从学习汉语到教中国学生自己的母语,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博瀚,由此起步,走上了讲台。

一年之后,上外决定开设乌兹别克语专业,教了一年通识课、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博瀚,受邀成为这个新专业的外教老师。

扎根讲台,教学生说自己的母语

如今,算上通识课任教经历,教龄已有四年的博瀚作为上外乌兹别克语专业的教师,教授基础乌兹别克语和乌兹别克语语法这两门课程,不遗余力地向上外首届乌兹别克语专业的10名学生传授知识。

上外乌兹别克语专业在2018年首次招生,如何教好这批学生是博瀚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着经验。

为了克服教材短缺的难题,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好的教学条件,博瀚和另一位外教合作编写教材,并且自己为学生录制课文音频。

虽然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但博瀚大部分时候都坚持全乌语授课,因为他认为只有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外语环境,才能让他们学会用外语思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见证着学生在自己的引领下从完全不会乌兹别克语到能逐渐听懂一些句子,再到开口说出流利的句子,博瀚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连其他不同专业的老师们都感慨,才学了一年多,乌语专业的学生们就能用全乌语上课,没有一点中文辅助解释,他们整体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着实突出。

如今,在博瀚的教育和指导下,学习乌语仅一年多的上外学子们学习成果显著:四名乌兹别克语专业的同学在今年暑假参与“一带一路”青年观察团项目赴乌兹别克斯坦考察,参观在塔什干、撒马尔罕与卡尔希的中资企业、工厂和高校,进行街头调查采访、撰写新媒体推送与报告;胡美佑同学随上外“风从东方来”艺术团赴乌参加撒马尔罕孔子学院建院五周年纪念演出活动,并担任主持人,用流利标准的乌语主持晚会,赢得台下阵阵喝彩。通过自己的教学带领中国学生逐渐掌握自己的母语,博瀚感到很自豪。

“上外提供给学生很多出国交流的机会,无论是一年或者半年的留学机会还是‘一带一路’青年观察团这样的海外实践活动,都是学生学习外语的最佳方式。”他说。

博瀚喜欢上外的教学氛围,他乐于和学生们在课堂上用乌语互动,每次上课时课堂上都能迸发出中乌文化交流的火花;博瀚赞赏上外的国际化办学条件,他相信,沉浸式的语言学习才是最为高效的。

培养人才,搭建中乌沟通交流桥梁

博瀚相信,“一带一路”倡议为全世界与中国一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会。他说,“一带一路”不仅在中国是热点话题,当他回到乌兹别克斯坦时,也常能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相关报道,同时也感到乌兹别克斯坦人民对该倡议的深远意义的理解日益加深。

“2008年我刚学中文的时候,我们国家的人民对中国并不了解。但现在再去乌兹别克斯坦,你会发现大家没有一个不了解中国。”博瀚回忆九年前,坐飞机往来于中乌之间的乘客基本上都是商人,而现在这个群体大大丰富,还出现了大量的学生与游客。

在中乌合作中,少不了对彼此文化的充分了解,也需要不断地沟通交流,而学习汉语与乌兹别克语则为两国的合作交流搭建了桥梁。

自中亚到中国、从学生到教师,博瀚带着对故土的深沉爱意与对中文的浓厚兴趣,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默默奋斗,培养优秀的乌兹别克语国际化人才,为中乌两国的友好交流和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共同繁荣添砖加瓦。

在中乌合作中,少不了对彼此文化的充分了解,也需要不断地沟通交流,而学习汉语与乌兹别克语则为两国的合作交流搭建桥梁。

《中国科学报》 (2019-12-11 第7版 海外)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