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2-11
选择字号:
学术速递

 

解本远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美德论者虽然将美德理解为介于过与不及两种恶中间的一种品质,但认为美德并不是适度,而是一种极端,这种极端性有可能会要求行为者为了促进他人利益而作出巨大牺牲,因而面临严苛性异议。当代美德适度论者试图通过指出美德的对称性、自利性和多元性特征,对传统美德概念进行适度性修正,以避免对美德要求的严苛性异议。但这种修正一方面威胁到美德论的基本承诺,另一方面使得美德论无法划清同利己主义之间的界限,因而并不成功。

——《美德的严苛性及其适度修正》,载《哲学动态》,2019年09期

赵树功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

谢灵运《山居赋》是一篇具有文学转型意义的重要作品,这种转型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文体形制转型;其二,审美视点转型;其三,文学思想的转型。《山居赋》是辞赋诞生之后出现的体式新颖、风格迥异的作品,可以视为六朝文学新变的一个鲜活样本。谢灵运这一文学体式的创造有着内外两个支撑,与皇权优越相抗衡是其赋体创新的现实动力,而自身才华又是其完成创新的根本依托。

——《论谢灵运〈山居赋〉的审美转型——关于六朝文学新变的一个样本考察》,载《文学评论》,2019年05期

岳伟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在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进程中,由于年青一代价值观的变迁、“教育灾难”的日益深重以及新左派的崛起和推动,教授独揽大权的传统高校管理体制成为引发西柏林自由大学学生抗议进而造成联邦德国“六八运动”兴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六八运动”期间,为了彻底废除教授对学校事务的控制权,进一步推进国家在民主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西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的左派学生不仅创办了“对立大学”,还要求将校内不同群体的对等共决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六八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助教等弱势群体在高校中的地位,促进了联邦德国的高校由“教授大学”向“群体大学”的转变。但与此同时,由于其激进的斗争目标和手段难以在高校内获得广大师生的支持,这场运动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教授在高校管理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联邦德国“六八运动”与高校管理体制变革——以西柏林自由大学为中心》,载《世界历史》,2019年04期

彭湃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行为不仅是经验之谈,而且是有规律可循的。导师指导行为具有教育、生产、支持以及管理功能,可以根据研究生感知的属性进行细致的类别划分。在导师指导行为解释框架——情境互动模型中,个体特征是形成导师指导行为的基础;导师指导观是形成导师指导行为的先导和依据;外在情境塑造着导师指导行为的基本模式,提供其可能性与边界条件;在需求满足和期望达成机制的作用下,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决定着具体的指导行为。

——《情境与互动的形塑:导师指导行为的分类与解释框架》,载《高等教育研究》,2019年09期

於梅舫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1935年底,陈寅恪在《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辨证》一文内释李商隐“万里风波”诗,独出新解,破及旧说,引起治义山诗的专家张尔田在报章杂志公开驳论。陈氏虽未作公开的回应,然对争议背后自身所秉持的学理,“每于二十年来讲授时言及之”,且于1950年代宣告“万里风波”诗终得“确诂”,“鄙说殆成定论”,可谓用心长远专注。此争议显现为张氏一人的报刊反驳,后续交涉多受书信往来、课堂讲授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的私密性限制,故受关注并不多。疏通此事初始形态、后续演进、前后联系、背后意蕴,可见双方争议,缘于“万里风波”一诗的具体笺释,复入于治学方法的同异讨论,牵涉张氏汇通浙东、浙西学术博通、精专之长且去其疏、固之短以成己学的莫大努力与陈氏长达半生且最具匠心的笺诗治史之道微妙演进的治学心史,争议的核心结穴归宿于双方皆多蕴深意的治史艺术性及其约束这一近代学术大题。基于陈、张二先生的高手过招,从探究前贤治学取法的演进痕迹入手,辨析大体相通下不可掩盖的微妙异处,或不仅可借径观照各家面目直探至精神,更可对前贤治学途径及背后深层的学理加深理解与体会。

——《“艺术家”的约束——陈寅恪、张尔田释“万里风波”诗的争议及取法》,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5期

《中国科学报》 (2019-12-11 第3版 学术)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