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思玮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2-9
选择字号:
旅途遇“险境”,不能靠运气!

 

■本报记者 张思玮

老人飞机上无法排尿,医生紧急时刻用嘴吸出尿液;小伙万米高空突发哮喘,同舱医生援手急救,最终转危为安;飞驰的高铁上,乘客突发心脏骤停,医生果断出手抢出“黄金4分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乘高铁、动车或飞机去旅行。“这些交通工具少则承载上百人,多则超过千人,承载时间也在几小时到十几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然而,这些交通工具上却只配有简单的药品和急救设备,根本无法应对突发的急救需求。”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呼吁,我国应该在飞机、火车等大型公共交通工具上配备急救医护人员和设施设备及药品。

急救设备亟待完善提升

记者在实际走访中了解到,目前,飞机、火车、长途汽车都会备有常用的急救口服药品和外伤类包扎、消毒医疗用品,比如有退热药、速效救心丸等心血管类药物、平喘类药品、止泻类药品、抗过敏药品、抗眩晕药品,还有用于外伤处理的碘伏、创可贴、三角巾、无菌绷带、消毒棉签、无菌纱布等。但是,在紧急时刻来临时,这些急救物品仍显得“捉襟见肘”。

“比如,飞机上测血压还用袖带式水银血压计,在轰鸣的飞机噪音中听诊器什么都听不见。”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教授刘双直言,高铁和飞机的急救设备亟待改进。

就在前不久,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詹庆元在上海去往杭州的高铁上就亲身经历了一场急救。

“火车刚启动不久,就听到广播紧急寻找医生,我就迅速跑过来,发现一名中年男子突然没有了意识和呼吸,面如土色。”詹庆元表示,这是心脏性猝死的典型症状。

幸运的是,在詹庆元和其他几位同行轮番进行胸外按压后,患者恢复了自主呼吸。随后列车在嘉兴附近紧急停车,在120医务人员的帮助下,患者被送往附近医院。

事后,詹庆元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高铁上的急救条件有待完善。这引发医务界同行的共鸣。

以心脏性猝死为例,实施抢救的黄金时间就是前4分钟,抢救开始越早成功率越高,后遗症和并发症越少。每延误1分钟,抢救成功率就下降10%。

“如果遇到有人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喘息样呼吸,我们可尝试心肺复苏(CRP)。”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副主任医师乔岩表示,如果在胸外心脏按压之后,立即配合使用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按照语音提示操作,就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但是,目前我国火车和飞机上AED的配备数量极少。

健全制度让急救“有据可依”

如果说乘坐交通工具时发生意外是一种不幸的话,那么恰好与你同行的一位医务工作者能伸出援助之手予以相救,则是不幸中的万幸。

“但是,我们更希望的不是幸运,而是早就有所安排。”詹庆元说,生死往往就在转瞬之间,如果这趟航班或列车上突发紧急救援情况,且没有乘客是医务人员,该怎么办?

此外,医务人员更关心的是,倘若在急救过程中,医生未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出现了纠纷该怎么办?

对此,陈静瑜提出,对现行法律法规及时予以修改、调整,增加“飞机、火车等大型公共交通工具应配备医护人员和急救药品,配备人员数量由国家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等强制性条款,让大型公共交通工具配备医护人员和急救药品有法可依。比如,一趟航班或一列火车上至少配备一名医护人员”。

同时,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会同急救机构等相关专业部门制定急救药品和设施设备目录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对配备药品和设施设备贮藏、更新、使用等予以明确规定。

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苏冠华就曾列出了建议飞机或火车应准备的药品种类,其中包括:用于急性心梗救治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硝酸甘油;用于室上速、快速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药物,如酒石酸美托洛尔、心律平、胺碘酮等;用于抗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如阿托品等;用于治疗高血压急症的降压药,如硝苯地平(心痛定);用于治疗急性胃病的抑酸护胃药,如奥美拉唑、达喜;用于治疗急性腹泻或胃肠炎的止泻解痉药物,如思密达、黄连素片等;用于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喷剂,如沙丁胺醇喷剂;用于治疗低血糖发作的口服高浓度葡萄糖溶液,以及其他专科疾病的必备急救药物等。

谈到由此产生的费用支出,陈静瑜表示,“应该本着‘谁获益、谁出资’的原则,由此增加的费用由省市区和乘客共同负担,并与相关保险制度共同保障实施。”

此外,还应对所有空乘人员、列车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让他们在遇到紧急状况时,也会施救。

心肺复苏成为一种技能

“最好人人都学会CPR,处处安装AED。”北京急救中心原急救医生贾大成呼吁,将心肺复苏列入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遇到心脏骤停患者,都能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挽救生命。

目前,我国心脏性猝死者抢救成功率不到1%,而发达国家可达47.5%,这其中巨大的差距,也是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和AED覆盖率的巨大差距。

据《2018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内容显示,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我国CPR成功率极低,主要原因是对CPR科学和技能培训欠缺,CPR知识普及不足,第一目击者对心脏性猝死患者缺乏及时救治以及专业人员缺乏科学、系统的CPR知识和技能。

贾大成告诉《中国科学报》,心肺复苏操作最重要的四个步骤是:1.判断是否心脏骤停;2.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3.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4.尽快使用AED。

“现在还有另外一种误区,就是看到有人倒地,不由分说就做心肺复苏。”贾大成说,并非所有发生急症的人群都适合心肺复苏急救。心肺复苏主要适用人群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呼吸、循环骤停,其中快速型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最常发生,其次为缓慢型心律失常。

谈到AED在国内的使用情况,贾大成表示,尽管数量正在逐步增加,但仍显严重不足。资料显示,公共场所每十万人口拥有的AED数量,日本接近394台,美国317台,而中国大陆只有0.2台。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积极推动健康中国行动落地,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合作,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加大AED配置投入,开展AED和心肺复苏的普及性培训,科学规范指导AED布设使用,积极推动AED普及,营造公众参与急救的社会氛围。”这是卫生健康委回答网民关于“加快在公共场所配备AED”留言时的回复。

温馨贴士

AED使用步骤

1.首先确定患者的状态,是否失去反应、失去呼吸等。之后再开启AED,打开AED的盖子,依据视觉和声音的提示操作(有些型号需要先按下电源)。

2.揿开患者衣服裸露胸部,给患者贴上电极。通常两块电极板分别贴在右胸上部和左胸左乳头外侧(如果患者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应该避开),具体位置可参考AED机壳上的图样和电极板上的图片说明。

3.将电极板插头插入AED主机插孔。

4.开始分析心律,在必要时除颤。按下“分析”键(有些型号在插入电极板后会发出语音提示,并自动开始分析心率),AED开始分析心率。分析完毕后,AED会发出是否进行除颤的建议。当有除颤指征时,按下“放电”键除颤,患者表现为全身瞬间抖动,这时候任何人都不要与患者接触。

5.除颤结束后,AED会再次分析心律,如未恢复有效心律,操作者应进行5个周期心肺复苏,然后AED会再次分析心律。也就是,除颤—心肺复苏,反复操作直到急救人员到来。

《中国科学报》 (2019-12-09 第5版 医药健康)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